一、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隐喻、类比、转喻、双关、对偶、排比、夸张、象征、反问、诘问、互文等,并详细讲解其表达功能。
首先,比喻
不要直接描述所描述的对象A,而是用它的相似度B来描述,使所描述的对象A在形象、功能等特征上更容易被接受。
隐喻在一般形式上需要三个要素:本体(A)、载体(B)和连接它们的隐喻。
根据这三个方面,隐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明喻用“像,像,仿佛”等比喻通俗而明确的比喻。
典型格式:A图b。
①共产党如太阳。当然,如果前后句子比较长,意思比较清楚,明喻也可以省略隐喻。如:(2)铁不使用会生锈,水不流动会发臭,人不使用心灵会萎缩。
(2)隐喻使用“是、成”等隐喻,并直接把本体当成隐喻。
典型格式:A为b。
比如:(3)大王庄的位置变成了一个锋利的铁钉,牢牢的钉在了史蒂文·黄兵团的脑门上。
(3)转喻不出现本体和转喻,而是通过转喻直接指本体。只有隐喻出现。
(5)敌人一旦被消灭,鲜红的太阳普照天下。在这里,“鲜红的太阳”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隐喻的作用:
①可以使深刻的真理变得简单。
②能使人物形象生动。
③可以形象化的展现风景。
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力。
⑤使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⑥使标题醒目动人。
【注】用“像”或“静佛”一定是比喻句。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爸爸。
(2)例句不是比喻:最近我们班涌现了很多好事迹。例如,张莉把省下的零花钱送给灾区人民。王千每天主动去医院给刘玲补课...
(3)疑问句(猜测或判断不准)不是比喻句:好像要下雨了。
第二,类比
直接把B的特征和属性加到a跨类描写的修辞中,有本体和拟态两部分。本体一般是名词,拟态大多是谓语成分。从语义上讲,拟态不能与本体形成陈述关系。
根据本体和拟态的关系,类比一般分为:
(一)拟人化将非人类的事物作为人来书写。
比如:(1)油蝇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二)对象将直接作为一个事物,或将这个事物写成另一个事物。
(2)夹着尾巴打日本鬼子逃跑。
类比的作用:
①能使场景交融。
②能更好的烘托气氛,表达感情。
(3)使所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思想和感情,更加生动。
第三,转喻
A的修辞格直接被与本体A有关的B代替..
比如:(1)正义不能被扼杀,因为真理永远存在。用与此人或事密切相关的东西,而不是直接说出来,叫借代。
转喻有多种形式。例如:
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关心这里的每一棵树和每一棵草。
具体而不是抽象:我们不要再浪费口舌了。
专名一代一般说: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千千万万个雷锋。
特色代本体:一群红领巾飘下来唱民谣。
转喻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使文字简洁明了,语言充满变化和幽默感。
第四,双关语
使单词表面上有一种意思,实际上表达另一种意思的修辞手法。比如:(1)夜长路长,不如忘了不说。(2)在旗杆上插g鸡毛,好的会掉(勇气)!
注:双关不同于歧义。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一种表面上有意表达了一种意思,但暗地里还有另一种意思的时候,后者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但是,不能理解后一种意思的人,不会影响对这句话字面意思的理解。然而,歧义是不同的。是说话人无意产生的负面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的表层,这两种意义会让接受者不知所措。如果没有特殊目的(比如作弊等)就要避免歧义。).
双重作用:能使语言含蓄幽默地表达,能加深语义,给人深刻印象。
动词 (verb的缩写)两重性
对偶是用一对词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反或相似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仗和上下联(断句和句对句)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右:上下链接从两个角度或两面解释同样的事情,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浅;山笋,嘴尖,腹皮厚空。
2.反对: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这两个矛盾的方面来看,是指对立、互补、对立统一。如:指指点点千人,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环节的内容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关系、条件、假设等方面联系起来的。如:(1)只喝长沙水,吃武昌鱼。(2)敢于为了新的一天教日月,为了牺牲更多的野心。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对偶可以分为严格对偶和广义对偶。严格的二元性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相对层次相同,不重复使用词语。广对偶只有“等字数,同结构”。
二元性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音乐美;表达简洁集中,概括性强。
第六,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修辞格称为排比。
结构分为四类:
1.构图安排。
也就是一个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形成排比。比如延安的歌,就是革命的歌,战斗的歌,劳动的歌。
2.句子排比。
也就是复句的每一个从句都构成排比。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么纯洁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么坚韧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么单纯卑微,他们的胸怀是那么美好宽广。
3.句子排比。
比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踢倒蒋朝;如今八连穿草鞋,踩在香风毒雾的脚下。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开发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和观察技术系统,我们就可以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力。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也许可以用来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导弹能装上一个小型的“鹰眼系统”,它就能像鹰一样自动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从而达到百击不中。
排比的作用:句式工整,节奏匀称;文意衔接良好,语言强势;分分析,推理严谨透彻,抒情爽朗。
七、夸张
根据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故意扩大或缩小“夸大”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的修辞方法,称为夸张。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放大夸张:故意对(更多、更快、更高、更长、更强...).如:(1)生气,倚在栅栏上,沙沙作响,下雨。(2)飞下三千英尺,疑似银河坠落九天。
2.减少夸张:故意对小的(少,慢,短,弱...).如:(1)五岭蜿蜒过细浪,五梦走过泥球。(2)从农村跑到北京已经六年了。
两者之中,后面的是故意说先出现或者同时出现的。他没有用酒沾嘴唇,脸就红了。
夸张的作用:表现情感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营造氛围,画人联想。
【注意】使用夸张时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夸张,而是刻意合理的夸张,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下面使用的夸张是不合理的:
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地球当球玩,海水就能排干。
(2)夸张的运用要清晰明了,不要像夸张或事实那样。
(3)使用夸张时注意文体特征。比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很少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八、符号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是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特定意象来表达某种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符号和本体之间有一些相似的特征,这可以与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凤凰象征着皇帝的美德,独角兽象征着长期的稳定,猿是旅行者分离的悲伤表达,鹤是好运和永生的象征,而蝙蝠与西方相反,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鹅给分离的恋人带来消息,梧桐经常出现在秋天的诗歌中,柳树象征着分离,兰花象征着纯洁,李子象征着高贵、美丽和美丽。兰芝象征着珍贵、孤独、崇高等等。
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象征着一个与世俗不和谐的君子,庄重、朴实、不做作、豁达、宽厚正直、特立独行。菊花象征着一个高尚、自恋、悲观的隐士;牡丹是庸俗和盲目追求财富的人的象征。
符号的作用,首先是把抽象的东西表达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图像;其次,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精妙,用眼前的东西,放置深远的意义;还是那句话,主要是节操用物招人。
比如黄巢的《菊花》:“我九月八日在秋来开,就杀一百朵。田冲香阵穿长安城,满城金甲。“写的是秋风杀人,花欲死。只有直立在傲霜的菊花是精神饱满、方兴未艾的。长安市的杜兰花生鲜亮芳香;其实诗人以盛开的菊花象征着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含蓄而有意义。
再比如于谦的《石灰唱》:“千锤剜山深,火烧轻。如果你不怕断骨,你就必须在这个世界上保持清白。”这是一首简单直白的以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使用象征主义,显然是写石灰。其实石灰只是一个符号,旨在写人的兴趣和感悟。“天真”一词不仅是被唱对象外貌特征的语调,也是对其魅力和性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处处用石灰来形容自己,表达自己忠于国家不怕牺牲的愿望,以及坚持豪情的决心。石灰象征着歌唱诗人豁达、高尚、天真的人民。
又如白居易《白云泉》:“白云泉在天平山上,云闲无水。何必奔下山来,给天下添浪!”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山水,抒写心声,用平静的心境和闲散的心情对比云水的闲适,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暴,充满了意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心态淡泊的官员,一个从容不迫的眼神,一个想摆脱世俗的欲望,一个生老病死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性格充满了全诗。诗人把自己形容为“云在风中飘荡,云自由地滚动,没有依恋,泉水汩汩地流淌,悠然自得。其实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两句“为什么”表达了诗人的性格。
九.提问
问而不疑,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这叫反问。
如:(1)人类世界是谁创造的?这是我们的劳动人民。(《国际歌》)(2)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劳动生产率大提高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的力量。
提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一些内容,使文章有所变化,兴风作浪;有时出现在文章或句子的开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十、反问句(即反诘)
只问不答,包含问题要表达的明确意思的修辞方法,称为反问。否定的形式常用于表示肯定,肯定的形式常用于表示否定。
如:(1)池水荡漾,莺飞来飞去。谁能说它不漂亮?(以否定形式表达肯定)
(2)这并不奇怪。当时的水井几乎都是这样,挖窝是为了方便挖井的人,这是秘密?(肯定形式的否定)
反问句的作用(即反诘):语气强烈,权力无可辩驳;可以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问句和反问句无疑都是问,但有明显的区别:
1.提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提问并不意味着肯定或否定什么。
2.反问句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修辞语气表达作者的思想;提问主要是提问,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
3.反问句不能成为标题,但常用于段落或文章的结尾;反问句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段落的开头。
XI。等级制度
根据事物的大小、长度、高度、重量、距离、难度、深度等差异,客观事物的层次结构可以分层次地描述和表达,可以是逐级递增,也可以是逐级递减。分层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升序(步进升序)
是一种叫做升序的修辞手法,也叫升序,按照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近到远,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的顺序来说事情。
例如:(1)内外黑暗势力的猖獗造成了民族灾难,但这种猖獗现象不仅显示了这些黑暗势力的力量,也显示了他们最后的斗争,表明人民正在逐步走向胜利。
在中国,在整个东方,在世界都是如此。(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
(2)声音从一个人开始,然后变成几个人,再变成几十个或者几百个人。这个口号越来越大,越来越豪迈,越来越有激情,仿佛整个宇宙都充满了这种崇高而英雄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
(3)但是,为了让读者容易接受,必须依靠良好的表达形式,多花时间在版面和逻辑上,让每一句话,每一段话,一路到整篇文章都能一下子击中读者的大脑。(何其芳《黎明时》)
层级的作用:可以加深要表达的思想,逐渐强化感情,从而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二.文间性
互文性,又称为相互修辞、相互言说、相互意义、相互理解、相互准备、相互理解、相互借鉴,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语境交错省略,但相辅相成,互动见。”唐●贾的《李逸书》说:“凡言互文,谓二物存一方,故为互文。”清●俞樾《古书疑义例》曰:“古人著述,有互相参照之处”。唐、主编《汉语辞格词典》说:“在连贯的语句中,有些词根据上下文的条件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下面出现的词上面省略,上面出现的词下面省略。上面出现的字是互相参照写的,可以一起解读。
根据互文性在古典诗歌中的不同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这句话是互文的
这句话中的互文指的是同一诗句中两个互相对应的词,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看到。
例1:罗燕宝带是你的解,葛炎赵舞是你的开场。(唐●陆,《长安古意》)
在下一句中,“燕”和“赵”是互文的,“歌”和“舞”是互文的。应该是《赵岩歌舞》。不能理解为颜地的歌曲和赵迪的舞蹈。
《出埃及记》2:巴珊荒凉荒废了二十三年。(唐●刘禹锡《赏乐天扬州初表》)
前一句“巴山楚水”的意思是“巴楚山水”,即巴楚山和巴楚水,在一句话中是互文的,不能分开理解。
2.句子之间的过渡语
矛盾的互文性是指两个相连的诗句在意义上相互暗示和补充,在理解时需要相互结合和补充。
例一:窗户用云鬓修剪,镜子用黄花装饰。(北朝民歌花木兰词)
木兰“在窗户和镜子前梳头,并在上面装饰。”“当”和“对”的意思是一样的。垃圾箱:像云一样的垃圾箱,描述美丽的头发。领带:同“领带”。花黄色:古代妇女的面部装饰品。这两个句子使用了互文性和双重修辞格。
例二:树枝互相覆盖,树叶互相交流。(东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意思是“枝叶相盖,枝叶相通。两句话构成互文。
3.句子之间的过渡语
阻断互文性是指两个互文性句子之间的互文性,其他句子是分开的。
《出埃及记》1:无论在哪里,都要有一样,何其九也一样。(《春秋·诗经●球球》)
唐孔的郑说:“词与词是互文的。以我的名义,从他那里拿走那个人,用他的话拿走自己,拿走那个人。”“和”的同义词:理。他们为什么住在家里?——一定有原因;你为什么这么久都没出现?肯定有原因的。”但也有人认为“with:指同伴或盟友”和“with: the reason”。如果这样解释,就不会有互文性。
例2:去太阳和月亮旅行,如果你走出去;星汉辉煌,若出其不意。(韩伟曹操《观沧海》)
靠前句和第三句相辅相成。应该理解为“灿烂的太阳、月亮、星星和人类都跑出了大海”。不是日月只运行不灿烂,也不是星汉只发光不运行。
4.多句互文性
多句互文指互文中有两句以上。
例1:风景,山中岁月,海上心境。(刘崧陈翁《柳都青●春情》)。
应该理解为“临安都城的怀旧风光,隐居深山的孤寂岁月,逃到海边的小朝廷的王公大臣们,又如何对敌救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三种互文见补充。有人称之为“三脚架互文”。
《出埃及记》2:东方市场买马,西方市场买马鞍,南方市场买新娘,北方市场买鞭子。(北朝民歌《木兰辞》)四句话中的“东施”、“西施”、“石楠”、“北施”构成互文,意思是他们去过很多市场,购买了战争所需的一切东西,而不仅仅是在某个市场买东西。
互文的作用是省略词语,使句子经济简洁;在意义上相辅相成,使文本的意义委婉而深刻。前者更明显,后者更含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山东专升本 上一篇:山东专升本语文必背篇目冯谖客孟尝君 下一篇:山东专升本考试语文必背篇目秋水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