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模拟题1
2022年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模拟题1
一、语文知识(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 -组是(
A.和蔼/雾霭溢出/谥号偏僻/癖好
B.够呛/踉跄疏浚/唆使肺脏/拊掌
C.渗出/掺和磅礴/滂沱咽气/呜咽
D.询问/徇情:亲昵/泥古菱角)棱角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可,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我修炼的结果。虽然大家都知道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通行证,但是,-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_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纵自我,这样的行为_
A.一挥面就 不以为然 不以为耻
B.一蹴而就不以为意人所不齿
C.一挥而就不以为意人所不齿
D.蹴而就 不以为然不以为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家公司打破垄断局面,使中国成为能够自主研发人工耳蜗的国家。
B.与会者就如何发挥智库在中国外交中的晚望、预测和助推展开研讨。
C.这份声明彰显了双方致力于促合作、求共识、实现互利共贏的意愿。
D.据数据显示,自贸区自挂牌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已超过一千亿元。
4.下列诗句与其所关联的古代诗人,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②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③小合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花间。
④漱玉便娟态有余,赵家芝草梦非虚。
A.李煜一李清照一李商隐一李白
B.李白一李商隐一-李清照一一 李煜
C.李清照一一李煜一一李白一李商隐
D.李商隐一李白一李煜一李清照
5.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它被提出来主要用于阐释( )
A.《诗经》B.《乐府〉C.《古诗十九首》D.《楚辞》
6.下面对作家作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B.《史记》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本纪”当中,如《项羽本纪》等。
C.《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
D.《汉书》作者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白虎通义》就是班固等人编撰的。
7.建安文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诗人是()
A.曹操B.曹植C.曹丕D.曹冲
8.姜夔《扬州慢》诗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杜郎”是指( )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D.李白
9.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在宋仁宗嘉佑三年与弟苏洵同试礼部,二人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
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崇惠《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苏轼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0.“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A.《水浒》和《聊斋志异》
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
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1.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杜”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汉代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12.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13.下列作品中,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是
A.《棠棣之花》B.《忠王李秀成》C.《女神》D.《凤凰涅架》
14.下列关于当代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
A.“伤痕文学”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刘心武的《班主任》也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作。
B.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和杨绛的《干校六记》等是“改革文学”的代表作。
C.“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包括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作品。
D.“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代表诗人有顾城、舒婷、食指、江河、海子等。
15.“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的作品是( )
A.《百年孤独》B.《玩偶之家》C.《尤利西斯》D.《悲惨世界》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16-19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 第一个印象也许是, 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 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 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且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 写成-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1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法 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种诗 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19.文章最后说,“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4分)
[答案]略。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20-23题。
乙喜犒师
《国语》
齐孝公来伐鲁,减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2。对日:“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已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日:“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賂焉,其可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日:“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場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日:“鲁国恐乎?”对日:“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日:“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日: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特此以不忍。”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选自《国语●鲁语上》)
注: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名昭。②展禽:即柳下惠,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③乙喜:即展喜,鲁国大夫。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病焉,问于展禽 病:为...而愁苦
B.不闻以辞 辞:言辞
C.寡君不佞 佞:才,有才能
D.必不泯其社稷 泯:通“悯”,怜悯
21.下列与文中“质之以牺牲”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大王来何操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甚矣,汝之不惠
22.关于文段意思理解不正确是( )
A.面对来讨伐的齐孝公,乙喜先是义愤填膺地正面指责对方的侵犯。
B.当发现无法震慑齐孝公,乙喜只好摆出一副乞怜之态请求对方退兵。
C.乙喜用暗示方法,含蓄地、间接地对对方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D.乙喜没有说得齐孝公同意讲和退兵,最终未能完成“犒师”使命。
23.请举一例简要说说乙喜的游说艺术。(4 分)
三、诗歌鉴赏(15分)
夜坐
张来
庭户无人秋月明,
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
数叶迎风尚有声。
24.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3 分)
25. (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 (6 分)
26.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请举- -例印证你的观点。(6 分)
四、作文(100 分)
27.为丰富学院文化,提升学院品牌形象,两江大学文学院面向全院师生征集“院徽"(LOGO)设计方案。请你以该学院的名义,写一份300字左右的方案征集启事。(30 分)
要求:
(1)字数300字左右。
(2)内容充实,格式规范,语言得体。
(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信息,如涉及校名、人名等,请用XX代替。
28.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初春的阳光是美,盛夏的清风是美,秋天的甘露是美,冬夜的星火是美。淡雅是美,道劲也是美;妩媚是美,孤寂也是美;圆满是美,残缺是美,悲凉也是....对于“美",你有何感受?根据以上内容,写-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 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2)初诗歌外,文体不限。
点击查看:2022年江苏专转本模拟试题
以上就是关于2022年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模拟题1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还有专升本相关的疑惑(如专升本报名、考试动态、院校招生简章、统考动态、湖南专升本院校、历年真题、考试大纲、专升本等相关信息),可以在文章下方留下你的联系方式,老师会第一时间联系到你,为你答疑解惑哦!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统招全日制 上一篇:2022年湖北专升本计算机基础模拟试题(4) 下一篇:2022年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模拟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