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暨南大学泉城学院推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包括《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每个科目的教学大纲如下
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ⅰ.考试内容和要求
1.考试范围: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第六版)靠前卷、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二、考试要求:
现代汉语以马列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为指导,系统教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汉语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语通用语言的语音、写作、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解释日常语言现象,纠正语言应用中的一些错误。
每章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靠前章导言
1.“现代汉语”的含义及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2.中国主要方言区的分布。
第二章发言
1.言语的本质,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言语的本质属性,言语的四个要素及其作用;
2.语音单位:音素、辅音、元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3.音标:汉语拼音方案;
4.21辅音辅音的发音位置、发音方法和辅音辨析,39个元音的分类、发音原理、舌元音的舌唇图、元音结构分析、声调值和声调类别;
5.普通话音节的结构,音、韵的匹配规则,音节的拼写规则;
6.音变现象:变调、软调及其作用、余辉及其作用、“啊”的音变。
第三章正文
1.文字的性质和汉字的特点;
2.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3.汉字的结构:结构单位(笔画、部首)、笔画顺序的基本规则和应用、造字方法、部首的作用和局限性;
4.掌握标准汉字,纠正错别字。
第四章词汇
1.基本概念及其关系:词汇和语素;
2.词的构成:简单词和复合词,分析复合词的结构类型;
3.词义的本质: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4.词义的构成: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5.词义分解:义项及其分类,隐喻义与隐喻,单音节词、多义词、同音字;
6.语义场:同义词和同义词辨析,反义词及其种类;
7.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一般词汇及其构成,成语的类型;
8.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义演变的方式。
第五章语法
1.语法的意义、性质和语法单位;
2.词类划分的依据,各种实词、虚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应用;
3.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的结构范畴、功能范畴和多义性。
4.句子类型:分类标准、疑问句类型;
5.句式:主谓句类型、非主谓句类型、几种特殊的动谓句、变式句、省略句;
6.句子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单句;
7.复句与简句的区别,相关词与复句的关系,复句的主要类型;
8.分析多个复合句:指出层次和关系;
9.纠正简单句和复合句中常见的病句。
第六章修辞
1.修辞的意义和原则,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2.修辞内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
二.考试形式和问题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闭卷和笔试的形式。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问题类型
试题可从以下类型中选择: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空题、名词解释题、真假题、改错题、分析题、分析题、简答题。
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内容和要求
检查范围:
钱理群、温如民、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二、考试要求:
1.本课程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它测试学生对所需作品的熟悉程度以及理解和总结它们的能力。
2.要求学生认识和记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理论问题。例如: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和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背景、时间、基本过程、重要文献、主要内容和意义;文艺思想的主要倾向、理论主张和创造性表达等。文学团体和流派的基本情况(成立和活动时期、主要成员、文学思想、艺术倾向、主要刊物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等。).文艺思想论辩的基本情况(论辩的时期、主要人物、论辩的主要内容等。).作家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作家生活和思想的特殊性、创作概况、主要作品、作品主要内容、思想倾向、主要人物、主要艺术特色等。).
3.要求学生理解和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术语和概念。比如:生活派、乡土小说、创造社、“零剩余”形象、徐志摩形象、七月诗派、社会分析小说、冰心体、东北作家群等等。
4.要求学生按规定阅读文学作品,熟悉所要求的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一般评价。
5.要求学生对考试大纲所列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文学运动的重要问题(如文学革命的过程和意义)。文学思想和现象的重要问题(如五四新文学的时代性)。创作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如如何理解中国新诗派“综合”和“新诗戏剧化”的诗学观念)。重要作品的创作特色(如《野草》的象征意象及其独白的自省性质)。重要作品的内涵(如从作者主观精神介入的角度分析《伤逝》的一般解读内涵和发现的新意义)。重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重要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如简评《孤独的人》渗透到小说主体的形式特征)。
6.要求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如分析和评价20世纪30年代两大诗歌流派的对抗和共存)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评价重要作家的创作(如曹禺戏剧审美目标从《雷雨》到《日出》的转变分析)。
7.要求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对与重要作家作品相关的重要问题做出自己的评价(如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原因。并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主人公的命运进行了还原解释。
每章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靠前章文学潮流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1.文学革命的文学背景
2.文学革命的思想背景
3.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4.文学革命先驱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
5.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性质
第二,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出现
1.外国文学思潮对新文学先驱的影响
2.外国文学思想和作品的翻译和介绍
3.新文学学会的兴起
三,新文学的早期理论建构
1.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念论”
2.周作人的“人类文学”与“自己的花园”文学观
四、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趋向
第二章鲁迅(上)
一、主要工作概述
二、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1.《深度表演》2、“特殊格式”
四.阿q的真实故事
1.阿q 2的形象。无尽的阿q
五、《野草》、《晨花》
1.《晨花》中的“八卦风”
2.《野草》的“单语”风格
第三章小称(一)
一、“问题小说”与生活现实主义小说
1.“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3.叶小说的特色与困境中的潘
4.乡土小说
二、“自我叙事”抒情小说和其他主观叙事小说
1.“自传传记”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2.郁达夫小说的特色与沉沦
3.庐隐小说的特色
4.冯文炳的田园小说与《竹林故事》
5.许地山的宗教小说
第三,通俗小说
1.“通俗小说”的定义
2.鸳鸯蝴蝶派小说
3.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
第四章郭沫若
一,自我抒情的女神英雄形象
1.自我抒情的英雄形象及其时代内涵
2.凤凰涅槃
3.《天狗》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形象特征和形式
1.泛神论基础上的艺术想象和意象系统的创造
2.自由诗歌的形式
第三,其他诗
1.star 空的特性。
2.爱情诗集《瓶子》
3.“前茅”与“复原”诗风的转变
第四,历史剧
1.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特点
2.屈原
第五章新诗(一)
一,五四新诗运动
1.“以诗为文”的思想
2.“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文明”
二、早期白话诗
1.胡适的《试集》
2.早期白话诗的形态和艺术特征
第三,新诗的创作“开创了新的一代诗风”
1.新诗内部结构的调整
2.《女神》的文学史意义
3.湖畔诗人
4.冰心提效石
5.冯至早期诗歌
第四,新诗的规范化
1.“理性克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格律新诗的提出
2.闻一多的诗歌特色与死水
3.徐志摩的诗风与《雪花的幸福》
5.早期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与“纯诗”概念
2.李金发的诗歌特色与弃妇
第六,新诗靠前个十年的演变以及继承、突破、调整和反叛的关系
第六章散文(一)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五四时期散文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2.杂文率先崛起,《新青年》作家群A、
3.《新青年》的时代特征
二、周作人与“言志”散文
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2.周作人“言志”的文化心理和独特风格及其“饮茶”
3.“言志”散文
三、冰心和朱自清的散文
1.冰心散文及其“笑”的思想、风格和语言特色
2.朱自清散文及其《荷塘月色》的特色
四篇“语丝派”散文
1.语言学会
2.“语丝派”散文的主要特征
第七章戏剧(一)
一、中国戏剧的萌芽和诞生
1.刘春学会
2.《文明新剧》
二、文学革命时期的戏剧创作
1.批判传统旧戏
2.建设新西部戏剧的战略选择
3.引进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
4.民族戏剧运动
第三,“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
1.人民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会
2.倡导“爱美剧”
3.“小剧场运动”
四、田汉、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
1.“社会戏剧”
2.田汉早期剧作的两种主题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3.丁西林的喜剧特色
第八章文学潮流和运动(2)
20世纪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综述
1.“革命文学”宣传
2.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20世纪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总体特征
二、以“左联盟”为核心的革命文学论争和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论争
2.“左联盟”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
第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观和两大文学思潮之间的对立
1.朱光潜的文学观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争论
3.左翼文坛与“精神文学”之争
4.左翼文坛与“京派”之争
四、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趋向
1.文学创作价值观的变化
2.三种不同的文学景观相互对峙、相互渗透
3.文学创作的共同趋势
第九章茅盾
一、茅盾创作概述
二,茅盾小说的总体特征
1.建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
2.社会分析小说
3.茅盾对现代小说的贡献
三,茅盾的小说成就
1.史诗特征。2.塑造人物性格。3.两个系列的人物。4.结构和心理描述。
四,《子夜》的分析
1.主题解读
2.吴荪甫形象分析。讨论吴荪甫的悲剧是不是悲剧。
3.艺术成就
第十章老房子
一,文化批判视角下的公民世界
1.创作概述
2.小说的独特价值。公民形象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二、祥子的形象和小说主题
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社会历史解读和文化解读。
第三,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和幽默
1.“北京味”表演
2.幽默风格。幽默作为美学概念的意义。老舍幽默的演变、本质及艺术表现
第十一章巴金
一,巴金早期的小说创作
1.创意之路
2.早期的两种小说类型和风格
二、“家”的分析
1.关键主题
2.人物形象分析。高觉新的形象,社会内涵,人性深度。形象的复杂矛盾。审美价值的评价。
高觉慧形象。
三、后期小说创作
1.后期小说风格的转变。前后风格不同
2.《花园》
3.寒夜解析
第十二章沈从文
一、湘西的叙述者和歌唱者
1.生命和创造之路
2.文学观念
二、整体乡村叙事及其对比世界
1.湘西小说及其文化内涵。2.《边城》解析。学习界对《边城》的不同评价。3.都市小说。
三、抒情小说风格
1.强调主体的情感和情绪,改变情节小说的艺术元素。2.意境的创造。
第十三章闲聊(2)
一、左翼小说
1.左翼小说的特点、产生和演变
2.左翼作家小说简评:蒋光慈小说;柔石的《二月》和《作为奴隶的母亲》;丁玲的小说着重分析沙飞女士的形象。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吴组缃的小说;“东北作家群”;萧红的小说注重萧红小说丰富的意蕴和风格。
二、《京派小说》
1.介绍“京派小说”形成的文化背景
2.评价“京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3.废名介绍
第三,“海派小说”
1.“海派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2.新感觉小说。
3.简评《上海狐步舞》《夜店五人》《春阳》
第四,通俗小说
20世纪30年代通俗小说发展趋势及主要作家作品。
第十四章新诗(2)
一、中国诗社诗人的创作
1.中国诗歌学会
2.中国诗歌俱乐部的创作特色
3.臧克家的诗
二、新月派的创立
1.诗的概念。2.诗和诗情。3.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第三,现代主义诗人的创作
1.现代诗派。现代诗歌中的意识与现代意识的强化。
2.戴望舒诗:诗美。诗歌——雨巷中的坠落、寻觅与失落。《雨巷》《寻梦人》的诗意。诗歌艺术与形式追求。他的诗歌艺术和风格的演变。
四、《汉源》诗三家与卞
1.“汉源”三诗人
2.卞的诗。从“情感”到“智慧”的转变与“诗歌的非个人化”特征
第十五章鲁迅(2)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现代中国社会百科全书。同时,又是活生生的中国“人类历史”。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历史价值。极具个性和现代性的文学风格。
二,鲁迅杂文的精神实质
鲁迅的文学创作旨在“立人”。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鲁迅杂文体现的现代人格精神。
三,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
1.批判,消极,好斗。2.怀疑与怀疑的非常规思维,深刻而敏锐的思维。3.社会阶段型形象的塑造。4.“诗化”特征。5.自由、创造性和表达性的语言。
第四,《故事新编》艺术形式的实验性和先锋性
第十六章散文(2)
一、《论语言学派》的形成与20世纪30年代初“幽默体”小品文的流行
二、林语堂的散文命题和散文创作特色
三,鲁迅对“论语言学派”的批判
4.京派散文作家何其芳的《画梦》
动词 (verb的缩写)报告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作品
第十七章曹禺
一、曹禺的主要剧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解读《雷雨》的含义
1.从反映现实的社会层面分析其现实关键性。
2.从超越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他对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关注。
3.《雷雨》人物分析。
周朴园的形象
重点是从人的生命和生存的角度来分析祎凡的形象
四,日出的分析
1.主题。2.陈白露的形象。
5.《雷雨》和《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1.戏剧冲突从封闭集中转向开放发散。
2.追求技巧,构建传说和变态故事,向散乱的大自然展示正常的生活变化。
6.北京人简评
第十八章戏剧(2)
一、《走向广场》剧
1.作为戏剧运动和戏剧思潮的特征
2.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建立及其戏剧主张
3.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和“国防戏剧”成为戏剧的主流
4.“农民戏剧实验”
5.田汉和洪深戏剧简介
第二,“戏剧”
1.“剧场戏剧”的建立
2.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及其戏剧风格
3.李健吾戏剧的特点
第十九章文学潮流和运动
靠前,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并存
2.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文学思想
3.“文学协会”的成立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创作倾向
5.解放区文学
6.“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7.《海岛文学》
8.沦陷区文学
二、文学思潮与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争论
2.延安文艺整风时期文艺思想探讨
3.论国统区的现实主义与“主体性”
4.胡风的文学理论
第二十章赵树理
一、赵树理出场的文学史意义
1.小说创作的新特点
2.“赵树理现象”。源于赵树理创作的特点,在某些方面超越甚至背离了赵树理自身的特点。它给新文学带来了新的品质,制约、束缚甚至损害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新的艺术品质-在历史变迁中塑造农民形象。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乡土题材作家相比,赵树理的小说在写作立场、创作理念、农民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2.浅析《小二黑嫁》
3.讲故事的新的小说形式
第二十一章小称(3)
靠前,暴露和寓言小说
1.重温《华威先生》《在其香茶馆》。其揭露和讽刺小说思潮。
2.钱钟书《围城》解析。
《围城》的意蕴分析:来自社会现实、道德、心理、亲情和生存哲学的多层意蕴
《围城》风格:反讽风格和语言风格。
二、体验和回忆小说
1.路翎《富人底层的孩子》。其“主观输入”的特点
2.介绍其他“体验和回忆”小说
第三,既通俗又前卫的小说
1.张爱玲小说的意蕴与风格。他小说的“苍凉”和他对女性的解剖所体现的“现代性”。通俗前卫的艺术风格。
2.晚期浪漫小说
3.其他流行和先锋作家的作品
4.现实与民间小说:
1.孙犁小说。小说的审美追求
2.“土改小说”简介
动词 (verb的缩写)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创作现状及主要作家作品
第二十二章艾青
1.艾青诗歌的历史地位。艾青的诗歌完成了新诗的“合成”。
二,独特的意象和主题以及忧郁的诗歌
1.中心图像:土地和太阳。诗歌意象蕴含着深厚而热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对人的关怀和对光明理想的追求。2.欣赏《我爱这片土地》。3.忧郁的诗。忧郁的心理和情感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作品中的忧郁情绪。忧郁诗的情感本质。
三,诗歌的艺术和形式
1.艺术表现的特点。2.自由诗形式。
第二十三章新诗(3)
1.“同唱”和“七月派”诗人的出现。
1.抗战初期诗歌创作的趋向——“异口同声”
2.“七月诗派”的形成及其创作特色。“七月诗派”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诗人,其新的诗歌艺术品质与他们不同。
二、“中国新诗派”
1.诗派的形成
2.“新诗现代化”与诗歌概念
3.诗歌创作的特点。反叛与异质性
4.评穆旦的诗。应该结合具体诗歌的鉴赏来评价
三.解放区的诗歌创作
1.诗歌价值观与民间审美
2.浅析王贵和李祥祥
二.考试形式和问题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闭卷和笔试的形式。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问题类型
试题可从以下类型中选择: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空题、名词解释题、真假题、改错题、分析题、简答题、随笔题、作品鉴赏。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山东专升本 上一篇:2020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自荐专升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考试科目及大纲 下一篇:2020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自荐专升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考试科目及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