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内容概述
1.绪论包括植物界的多样性、植物学分支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植物、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植物细胞部分,主要包括细胞理论,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器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植物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
3.植物组织,包括六种基本组织类型在植物中的分布,组成细胞的特征和功能,维管组织和维管束的概念,维管束的类型。
4.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功能和解剖特征,叶片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营养器官的异常类型,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5.种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雌、雄配子体的发育和结构,开花、授粉和受精过程。
6.植物的分类和命名,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类群,它们的特征和代表类群。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答题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度分布
容易题约占50%,中等难度约占30%,难题约占20%。
四、问题类型和分数分布
单选题约占13%,选择题约占13%,判断题约占10%,空题约占17%,名词解释约占10%,简答题约占17%,短文题约占20%。可以增加阅读画图题的数量,把分数控制在10分左右,调整其他题的相应分数。
动词 (verb的缩写)含量比例
入门占5%左右;植物细胞约占8%;植物组织约占12%;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约占35%;种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约占20%;植物界的基本类型约占20%。
不及物动词参考教科书
1.徐汉卿主编:《植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盛强主编:《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七、考试内容和要求
靠前章是情绪理论
本文介绍了植物界的基本情况,植物学研究内容与林业科学的关系。
首先,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作用。
2.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保持生态平衡。
4.维护环境等。
二、了解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支
第三,掌握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植物学与农林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植物细胞
解释植物有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的分裂分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细胞理论的建立及其意义
掌握以下重要术语:细胞理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条纹、胞间连丝、细胞器、细胞周期、细胞壁特化。
第二,掌握植物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和功能
第三,掌握植物细胞三种分裂方式的时期、位置和过程与植物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关系
第三章工厂组织
介绍组织的形成类型以及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首先,掌握植物细胞生长、分化和组织的概念
二、掌握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机械、输液、分泌组织结构、组成细胞特征和主要功能)
第三,掌握植物的维管系统
掌握血管组织、维管束、组织系统的概念。
掌握维管束的主要类型:放射维管束、双韧维管束、周维管束、周木卫维管束和侧枝维管束。
第四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了解种子植物器官的形成和功能以及根和叶对环境的适应。
了解植物营养器官的形状和结构。
1.种子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
1.种子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
(1)了解种子萌发与营养器官发育的关系。
(2)掌握种子的结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描述普通种子的结构特征。
2.熟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及类型。
二、根源
1.理解根的作用。
2.根形态。
掌握主根、侧根、不定根和根系的类型。
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3.掌握根尖结构和分裂。
4.掌握根的伸长生长和初生结构。
5、了解根系的增厚生长和二级结构。
6.掌握根瘤和菌根。
第三,梗
1.了解梗的作用。
2.了解茎的基本形态,掌握分枝方式。了解茎的形态特征和芽的结构类型。
3.掌握茎尖的结构和发育。
4.掌握茎的解剖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一级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二级结构和木材结构;(2)裸子植物的茎和木材特征;(3)单子叶植物典型茎的结构特征。
5.了解根和茎之间过渡带的变化。
第四,叶子
1.了解树叶的作用。
2.掌握叶的基本形态:叶成分、单叶和复叶、叶序、叶镶嵌、异形叶性。
3.了解叶子的发生和生长。
4.掌握叶片的解剖结构。
(1)双子叶植物、等平面和异面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结构;(2)裸子植物(松树和杉木叶的结构);(3)单子叶植物典型叶片的结构。
5.掌握叶片形态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1)旱生植物叶片的特征;(2)水生植物叶片的特征;(3)阳阴地区植物叶片特征。
6.了解叶片生命和落叶机制。
五、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1.掌握变态的概念。
2.掌握营养器官的异常类型,利用营养器官异常类型的特征来识别常见植物中包含的异常器官类型。
(1)根变态;(2)茎变态;(3)叶片变态。
3.掌握同功能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
不及物动词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1.了解无性繁殖的概念及其在农林中的意义。
2.了解常用的无性繁殖技术和解剖学基础。
3.了解组织培养技术在无性繁殖中的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本章分别介绍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有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
首先,掌握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
第二,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1.掌握花的组成和发生,掌握相关的形态术语。
2.掌握雄蕊和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3.掌握开花授粉(白花授粉、异花授粉、虫媒授粉、风媒授粉)。
4.掌握受精及其意义,双受精。
5.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以及果实的类型,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正确识别常见植物的果实类型。掌握真果和假果的概念。
6.了解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和意义,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和世代交替。
3.裸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1.掌握大孢子和小孢子球的结构和发育。
2.掌握雌、雄配子体的结构和发育。
3.掌握授粉受精。
4.掌握胚和胚洞的发育以及种子的形成。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型
本文通过代表性的种属介绍了每一类群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植物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一.概述
1.掌握植物的分类单位。
2.掌握植物的命名。
3.了解生物世界的划分。
4.了解植物王国的基本群体-采用两王国分类系统。
第二,低等植物
1.藻类。
主要依据教材了解藻类代表性属种的一般特征和主要繁殖方法;了解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2.真菌。
主要依据教材了解真菌代表性属种的一般特征和主要繁殖方法;了解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3.地衣植物。
了解代表属的一般特征,主要是教材,掌握地衣的种类(壳、叶、枝),以及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第三,高等植物
掌握高等植物的一般特征。
(1)苔藓植物
主要根据教材了解代表性属种的一般特征。
1.了解有代表性的属和种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
2.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2)蕨类
了解蕨类植物代表性属种的一般特征。
1.了解代表性物种(石松、卷柏、木贼、蕨类)的特征;蕨类植物生活史。
2.了解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3)种子植物
掌握生活史和世代交替的概念。
主要依据教材了解代表性属种的一般特征;
1.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生活史。
2.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生活史。
3.了解种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4.植物界基本类群的进化
(一)植物的系统发育
掌握植物界各个群体的进化关系。
(2)掌握植物系统发育的进化规律
大纲描述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要求
课程的性质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植物界演化、系统分类和分布规律、植物与环境辩证关系的科学。是农林院校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基本类群的一般特征及其进化的基本规律、植物系统分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论和知识。
(1)植物形态解剖学。
(1)了解细胞是植物生物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基本结构(原生质及其理化性质,原生质和细胞壁的基本成分)的功能,细胞周期的概念,不同时期和不同繁殖方式的变化,并能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②了解植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掌握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变异,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成活机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植物系统及分类。
(1)了解植物界门和纲的划分和演化。掌握植物王国基地
该群体和该领域植物所属群体的歧视性特征。
②从系统发育的角度,可以了解高等植物的各种类群和生活史,了解配子体和孢子体在世代交替中的关系及其进化意义。
(3)从具有代表性的属和种的特征,可以了解植物界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变发展过程。
2.能力和技术。
能够独立进行一般植物科学实验,掌握参与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重点掌握显微镜和解剖器的使用,以及徒手切片、临时装载、涂片和简单的微量化学方法;它可以识别种子植物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植物界基本类群代表种的形态特征,了解种子植物常见的形态术语和命名法,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正确检索和识别植物种类。
第二,本课程的重点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特征和分布。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一般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特征。
4.植物界基本类群和代表种属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云南专升本 上一篇:2021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专升本英语专业考试大纲 下一篇:2021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专升本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