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鄞州日报社,每每聊起自考这个话题,同事们都会说到祝永良。究其原因,一不因为他是报社要闻部主任,二不因为他曾经获得过宁波市优秀自考毕业生的荣誉,而是他多年的自学经历,让那些准备自考的人们明白了自考可以成才、可以改变人生道路这个朴素的道理。
话说开了,祝永良身上的故事还真不少哩。
少年已识愁滋味
祝永良的家乡在萧山与诸暨接壤的一个偏僻山村。1982年6 月,18岁的他高考发挥不佳,以十几分之差名落孙山。本来,按照平时的成绩和底子,再补习一年应该不会有问题,可贫困的家境再也无力承担他的学习费用。为了不给父母增添负担,高中毕业的他拎起竹篮,打起了猪草。
半年后,当地一所小学打算招一名民办代课教师,小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报名,没想当下就被录用了。从挥舞镰刀打猪草到执起教鞭,小祝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评为萧山县临浦区1984年度先进教师。可这并没有给他生活上带来任何安逸和好运。原来,当时一边代课一边复习的小祝,很想和别的民办老师那样,通过报考师范学校来圆自己的大学梦,于是几次跑到有关部门咨询,可每次的答复都是:在编民办教师可以,你是民办代课教师,不属于报考对象。拿着一个月26元且要到年底才能兑现的微薄薪水,小祝看不到圆大学梦的任何希望,加上当年家中修房子急需用钱,他于1985年忍痛离开教育岗位,进了省建二公司下属某工区,当了一名农民合同工。
打那时起直到1989年底,祝永良一直在建筑工地的预制场上拉黄沙、石子、混凝土……在别人花前月下、享受生活的时候,他必须为生计马不停蹄地劳作。由于眼睛近视,加上身板不像其他工人那样结实,在每天近十小时的工作中,常常免不了要被工友责怪几句。
从给一块荒地打桩到造起高楼大厦,走在换了又换的工地上,才二十几岁的祝永良时常感叹命运不济。特别是做小工的头两年,迷茫的他真的无法找到生活的目标、看到未来和希望。别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在祝永良眼里,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偶然机会识自考
记得一位大师曾经说过“人的命运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抓住恰当的机会,你也许就会获得一个精彩的未来。”
工地上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单调,工人们只能从每个班组一份的《劳动时报》上获取信息。所以,早在1984年就开始实行的自学考试制度,祝永良却一无所知。这一切直到1987年初才发生了改变。
那天工休时,他和几位工友一起靠着水泥桩聊天,见旁边有一张撕了一半的废报,便随手捡了起来。也就是这或许分文不值的半页报纸,成了改变小祝命运的契机。原来,报纸上刊登着一则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简章。得知社会上原来还有这样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他的心顿时热了起来,当天下午就请假赶到镇海区自考办咨询。当得到自己可以参加自学考试的明确答复后,当时正患感冒的他顿觉症状全无。
能参加自考,对祝永良来说当然是一次机遇,但有了机遇,命运还需要自己去牢牢把握。
和其他的自考生相比,小祝有着别人看来不可克服的障碍。首先是工作辛苦,一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来,谁还会有精力拿起课本读书;其次是民工宿舍多人一间,人家晚上要打牌聊天,倘有个读书学习的,肯定会显得很不合群;三是在自学过程中,常常有人善意地提醒他:你是农民合同工,就算毕业了,单位也不可能重用你,何苦呢。
在困难面前,祝永良没有怯步。他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如果此时松手,也许就永远什么都没有了。
他这样回忆当时的学习环境:“我那时的‘课堂’主要有三个地方:一是宿舍走廊昏暗的灯光下。虽然这里夏日蚊叮虫咬、冬日寒气逼人,可也只有等到多数工友睡了后,才能搬一张方凳津津有味地啃教材。临考前夕一段时间,常常复习到凌晨一两点,以至被一些半夜起来上厕所的工友视为‘脑子有问题’。二是离单位不远处有一个货车站,平时很少有人去,一遇星期天,我就带上面包、开水和自考书籍,在那儿一呆就是一整天。三是班组工具间的阁楼上,工休时间(一般上午和下午各半小时)我必爬上去,铺几只草包,往上一坐或一躺,自然也就成了条件优越的自学课堂……”
这样苦苦坚持了两年半,1989年4 月,祝永良终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
命运真的改变了
尽管工作环境并没有迅速发生转变,但在领导眼里,对这个通过自学考试拿下大专文凭的小伙子已刮目相看了。
当时,省建总公司有自己的《浙建报》,公司也办起了企业报,各基层单位投稿很踊跃。由于祝永良工作的单位还没有一个文科大专生,领导就常常让他抽空写稿子宣传单位的成绩。而自从参加了自考,祝永良也明显感到自己写起稿子来更加得心应手了。从1990年起,祝永良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这两份报纸上,也因此被更多的人所熟悉。于是,厂工会、团支部每次举办大型活动,领导都记着专门抽调他去帮忙写材料。
1992年6 月,公司办起了企业电视台,原来企业报的几位编辑扛起了摄像机,采编人员一下紧张起来。经过讨论,公司决定公开招聘两名采编人员。得知消息后,祝永良欣然前往报名。可是,他当时还是一名农民合同工,为此,不少同志对他是否有报名资格颇有争议。消息传到公司总经理那里,在仔细了解了小祝平时的表现后,他果断拍板:只要有真本事,就该打破常规,给他机会。
谁也不曾想到,在激烈的竞争中,这名差点连报名资格都没有的农民合同工竟然获得了笔试、面试两个第一名。就这样,祝永良开始坐进了办公室,那些昔日和他一起拉黄沙、混凝土的工友则成了他的采访对象,令许多人对他的工作环境羡慕不已。
随后的两年中,祝永良开始奔波于公司各施工点,先后有六十余篇消息、照片被《中国建设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新闻媒体采用。这让企业报的一些同仁刮目相看,但祝永良谦虚地说:“比起当初做小工和自考的工作、学习环境来,现在不知好了多少倍,我怎么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辜负了这份工作呢!”
说到做到。工作中,祝永良使出了自考的信心和劲头,时刻冲在新闻采写的第一线。1994年9月,在国家重点工程——嘉兴发电厂采访中,他坐在晃晃悠悠的吊笼中,登上了当时全省最高的建筑物——240 米烟囱的顶部,采访拍摄工程结顶时工人忘我劳动的感人场面。下来后,他在现场就地找来一块木板,往膝盖上一搁,拿出文稿纸便写了起来……次日,《嘉兴电厂烟囱结顶》的消息就在《浙江日报》、《嘉兴日报》见了报。
同样,发表于《浙江日报)1993年12月17日第三版的现场见闻《风雪中筑起汽机平台》,从文字到标点,编辑没作任何改动。那是个雪花飞舞、寒风凛冽的凌晨,地处平湖市乍浦镇的嘉兴发电厂建设工地上,数十名建设者为浇筑主厂房的关键部位干得热汗淋漓,了解到有位家住金华的职工女儿患大病住进了医院,妻子来电催他回去,领导也已准假,他却坚持留下来参加这主厂房结顶前的最后一战时,祝永良内心深受感动。稿子一气呵成后,他立即跑到几公里外的邮电局发传真,可因为那时该邮电局还没有传真机,他扑了个空。后来通过省火电公司工程建设指挥部,他总算把传真发到了《浙江日报》。
1994年10月,鄞县日报社招聘采编人员,祝永良又冒出了试一试的念头。在这次有百余人报名的考试中,连祝永良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居然又考了第一名。
从最基层的农民合同工到企业干部再到党报新闻工作者,对祝永良来说,是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五年。这五年中,他从数百名工友中脱颖而出,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拼搏,靠的是自考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自考路上天地宽
调入报社后,领导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和平日里扎实的新闻采编功底,破例免去了半年的试用期,让他直接进入编辑岗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报社还出面与县劳动人事部门协调,落实了他的正式编制。
照大多数人看来,祝永良应该满足了,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了。可天生不服输的他,非要在新闻事业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1994年起,他先后担任经济新闻版、社会广角版、综合新闻版和要闻版编辑,随着版面性质的变化,压在他肩上的担子不断加重,可他丝毫没有懈怠,人反倒越来越有精神了。特别是在担任要闻版编辑期间,他大胆创新版式、精心制作标题、精编细改稿件、杜绝文字差错,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几年来,在报社每季度开展的好稿、好标题、好照片、好版面评比中,他次次榜上有名。同时,每年还都有版面或标题、言论等在全国、省、市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2001年,报社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祝永良被领导委以要闻部主任的重任,工作量又增加了不少。说来你也许不信,他每天回家还要捧起书本继续攻读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不少年轻同志对此很不理解,说:“我们自学考试是为了充实业余生活,而你工作已经这么繁忙,哪有精力和必要再读书呢?”祝永良听后笑笑说:“当部主任是领导信任,工作繁忙是岗位需要,而自学考试是我个人的爱好和追求,两者并不矛盾。再说,我本科再有两门就毕业了,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天道酬勤。当年考试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优,祝永良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本科文凭。
这下真该歇歇了。可2003年年初,当报社不少年轻人到自考办报名时,又“意外”地见到了祝永良。不经别人发问,他便自报来意:“我们又要做同学了,今年我打算考新闻本科专业。”
当有人问到底是什么动力支持他这么多年坚持不懈地学习时,祝永良讲了这样一段话:“自考路上天地宽。我从农民合同工到新闻工作者的这段经历说明:人生需要机遇,但更需付出辛勤的汗水。尤其是年轻人,千万不要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记着,还有自考,她是改变你人生和命运的好朋友。”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天道酬勤浙江学子祝永良 上一篇:浙工大05年下自考计算机及应用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升本毕业实践环节考核安排的通知 下一篇:2006年高自考统考课大纲、教材目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