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贞教育为即将毕业的自考考生编辑了自考论文会计信息强制与自愿披露的研究,希望对大家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从古代的“打结笔记”到网络时代的“实时报表”,从现代的“四栏库存”到今天使用的“复式记账”,会计是根据经济管理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财务报告的内容可以分为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强制性披露是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自愿披露是企业自愿披露的内容,这是公认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没有要求的。本文拟运用“面对面现象”的研究方法,探讨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
一、“面对面现象”的研究
在当今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现有的经济理论有时无法合理和令人满意地解释一些现代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暂停理论,直接面对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只有对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理论建构,即从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特殊现象出发,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检验和展示一些理论。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控制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国际惯例。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规范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组织章程中规定其目标如下:
(一)为了公共利益,制定和发布在编辑和报告财务报表时应遵循的会计准则,并促进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和遵守;
②广泛开展工作,改进和协调与财务报表列报有关的条例、会计准则和程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制定了大量的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目前,中国证监会也对完善信息披露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布了《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标准的意见》,从而重新设计了我国的信息披露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和研究自愿披露。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建议研究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FASB于2000年成立了企业报告研究计划“自愿披露”工作组,关注并研究了八大行业大公司的自愿披露,发现越来越多的信息是由大公司自愿披露给投资者的。2001年4月,工作组发表了题为《改进企业报告——加强对自愿披露的审查》的研究报告,主要论述了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企业在其他财务报告中自愿披露的信息应包括用户特别关注的非财务信息,并为企业自愿披露信息提供了框架。
二、现有的理论分析
(一)强制披露的理论基础
1.会计信息不对称。与投资者相比,公司经理具有信息优势,比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由于管理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他们可能粉饰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此,控制会计信息是必要的,这也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的内在要求。
2.财务报告的公共物品特征。财务报告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
(1)非排他性,即一个人使用财务报告不排除其他人的使用权;
②非竞争性,即一个人使用财务报告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财务报告的使用。
但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无法将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供给不足,需要进行规制。就财务报告而言,政府应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披露的信息内容。
3.该公司是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在不规范的会计信息市场中,公司是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这不仅限制了会计信息的输出,而且以垄断价格出售会计信息。让所有人都购买同样的信息,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强制披露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的成本。
(二)自愿披露的理论基础
1.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假设代理关系中的各方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司通过代理关系联系在一起,其中之一就是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但是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两者有一定的冲突。契约是减少这种冲突的一种方式。合同的有效执行会导致监督成本、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等代理成本。一般认为代理成本由管理者承担,管理者需要降低代理成本,因此有主动披露财务信息的动机。
2.信号理论与资本市场竞争力。根据信号理论,优质公司会通过传递信号来区别于劣质企业,股价会上涨,企业会吸引更多的投资。由于资本稀缺,资本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企业经理有主动披露可靠相关信息的动机。
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关系的实质
以上分析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现实及其各自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分析有自己的见解,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实中有两种披露制度,下面从信息披露制度的起源来分析阐述这个问题。
现代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区分了产权和物权的不同含义。产权经济学的鼻祖科斯认为,产权理论决定的是合法的生存权,而不是所有者拥有的合法权利。遵循科斯的理论逻辑,我们发现产权和物权是有区别的。产权与物权的区别在于,产权的行使会受到限制,而产权行使的限制可能来自于产权的分解,也就是说同一产权结构中共存着多种权利,每一种权利超过其规定的行使范围就会受到其他权利的约束;对财产权行使的限制也来源于人们的理性选择。如果财产权的行使不受限制,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加剧,进而损害个人自身的利益。可见,财产权的基本内涵不仅承认一个人追求和保护自己财产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且强调财产权的行使应当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益。因此,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现代产权理论内涵的逻辑延伸。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主体是与企业一起生存的个人或群体,其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密切相关,如股东、董事会、管理当局、员工、政府、债权人等。
公司治理的整个过程离不开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公司治理的结果应该体现在公司的财务业绩(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上。为了防止证券市场的数字游戏,由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国家证券交易协会联合成立的蓝丝带委员会,经过理论研究和严格听证,于1999年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报告,强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目标是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现代公司治理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所以财务报告的提供,即信息的披露,也是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1.强制披露的制度根源。历史上,1900年以前投资过热,投资者往往凭着管理当局随意拟就的招股说明书进行投资,并没有意识到投资后的各种不确定性。因此,合同并未表明要求管理当局提供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管理当局手中;当投资者意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时,会计信息初始产权界定的“累积效应”开始表现出其特有的固执性,即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随着股权的分散和“理性MoO”和“搭便车”的心理,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已经归管理当局所有,管理当局自然控制会计信息的提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对抗会计信息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而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处于弱势地位,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外部强制力保护弱者的干预是必然的,这就是监管。控制会计信息以减少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导致的低效率是强制披露的制度根源。
2.自愿披露的制度根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资本市场的全球扩张,企业融资方式由内向外转变。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需要提供越来越透明的信息。普华永道的“不透明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的透明度与其资本成本有直接关系。透明度越高,其资本成本越低。
②投资者数量增加。调查显示,约50%的美国家庭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约10%的工人拥有股票期权。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和投资者素质的提高,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增加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世界中产阶级的增加趋势,这种现象也会在其他国家发生。
③企业的信誉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在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压力下,经理人有动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所以他们会如实、可靠地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竞争力。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在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就会计信息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地位得到提高,管理层必然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是管理层自愿披露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看似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本质上这两种披露制度是有内在联系的。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选择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这种安排的主要因素是:
(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②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③法律、法规、文化的特点。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选择。
四.建议和想法
从外部来看,我国市场体系正在发展,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仍不成熟,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垄断和股权集中。企业缺乏主动披露越来越透明的信息的动力。因此,目前应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市场,规范信息披露,同时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管理当局意图的可预测性和前瞻性信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企业为了适应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经济环境,自愿披露将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但自愿披露不会像20世纪30年代之前那样放任自流。未来自愿披露应具备以下特征:
(1)企业自愿披露应在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导下进行,披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②对自愿披露的信息进行审核,并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上一篇:英语复习路上的三大法宝,一起来看看你有哪几宝? 下一篇:河北农村男孩684分被清华预录取,你还在甘于平庸,不去提高自己的学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