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是高职(专科)学生升入普通本科或职业本科高校的一种选拔性教育考试。它是连接高职(专科)和本科教育的桥梁,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升本考试历经20余年发展,考试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有省级统一考核、院校自主考核、省级统一考核+院校自主考核和免试入学4种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其制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考试模式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要求不相符、与高职(专科)院校的培养模式脱节、职普融通培养衔接不畅等问题。为破解发展困局,应从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提高考试科学性和调动生源院校主动性等方面推动改革。
关键词:专升本考试;职普融通;新职教法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满足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这是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点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今后一段时期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指导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考试”)是高职(专科)学生升入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本科高校的一种选拔性教育考试。深化专升本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职普融通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为稳定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扩大专升本考试招生规模至64.8万人,同比增加32.2万人。2021年,专升本考试招生计划升至81万人[2]。自此,全国各省(区、市)纷纷出台增量措施。以江西为例,2020年招生计划由2019年的数千人猛增至3万;河北招生院校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数量达到49所,占该省全部本科院校的80.33%。一方面,专升本考试持续升温,涉及的考生及其背后的家庭逐年增多。另一方面,针对专升本考试的研究尚集中在国家或某一省份的政策解读、某一考试科目的研究、专升本考生学情等方面,对该考试综述和改进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势必会影响对高职(专科)学生培养模式的科学探索,影响职普融通改革进程。因此,加强对专升本考试现状、问题、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专升本考试的历史回顾
20世纪末,我国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3],标志着作为选拔工具的专升本考试应运而生。此后,31个省(区、市)纷纷开始试行普通高校全日制专升本教育,并组织专升本招生考试。
2006年,教育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对专升本考试进行了规范[4]。一方面,要求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以内。另一方面,要求“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
2020年,教育部提出扩大专升本考试招生规模,并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保证各省(区、市)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5]。河北、江西、广东、江苏等地纷纷做出积极响应,进一步扩大招生人数和招生院校,部分省份录取人数甚至达到上一年的数倍。持续增加的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反映了我国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这些客观现实促使江苏、江西、福建、四川等省(区、市)对专升本考试进行改革调整。以四川为例,2021年出台专升本调整方案,从2024年起该省专升本考试将全面实行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录取,同时对学生报考条件进行限制,考生报考资格除要求思想政治素质优良、身心健康外,还需依据其专科阶段专业成绩在本校的排名,要求不低于本校同年级同专业(专业方向)的前40%[6]。
2、专升本考试的实施情况
专升本考试经历20余年的发展,考核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根据31个省(区、市)专升本考试现行政策文件,目前共有省级统一考核、院校自主考核、省级统一考核+院校自主考核和免试入学4种模式。
2.1 省级统一考核
省级统一考核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专升本考试招生政策,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具体实施,主要包括报名、命题、制卷、考务、评卷、录取等环节,共有河北、山东、福建等19个省(区、市)采取该模式,占31个省(区、市)的61.29%。省级统一考核包括只统考公共课和统考公共课+专业课两种。公共课一般选取政治、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中的1-5科作为考试科目(每个考生参加其中的1-4科考试),专业课通常按照本科13个学科门类或专业设置11-144科专业课作为考试科目(每个考生参加其中的2-4科考试)。
采用只统考公共课模式的包括山东、陕西、浙江等6个省(区、市),占31个省(区、市)的19.35%。以浙江省为例,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所在的招考类别确定考试科目,招考类别为文史、法学、教育、艺术的考试科目是大学语文、英语,招考类别为理工、经管、农学、医学的考试科目是高等数学、英语,每科满分150分,总分300分。录取时先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再按招考类别分别对考生总分排序,由高分到低分按考生志愿(高校+专业)投档录取。
采用统考公共课+专业课模式的有河北、福建、江苏等13个省(区、市),占31个省(区、市)的41.94%。以江苏省为例,专升本考试总分500分,高等数学(大学语文)150分、英语(日语)120分、专业综合基础理论150分、专业综合操作技能80分,采用“1+1+1+1”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统考公共课,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所在的19个招考大类确定考试科目为150分的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第二个“1”代表外语成绩,英语(日语)实行以证代考,分数按《江苏省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折算计入,折算公式为A1×17%,A1为考生专科学习期间历次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最高成绩。日语成绩按照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成绩折算计入总分,折算公式为A2×120%,A2为考生专科学习期间历次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的最高成绩。第三个“1”代表专业综合基础理论。第四个“1”代表专业综合操作技能。录取工作实行院校具体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机制,对参加统一选拔考试并达到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省教育考试院根据平行志愿投档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按考生报名时选择的专业大类、统考科目和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次检索考生所填A、B、C、D、E、F、G、H平行志愿或A、B、C征求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2.2 院校自主考核
院校自主考核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考试招生权下放至各招生院校,由招生院校负责公示考试招生简章。目前上海、湖南、青海等3个省市采取该模式,占31个省(区、市)的9.68%。以湖南省为例,2023年专升本考试招生继续由各招生高校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省教育考试院按照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相关规定制定命题、组考工作细则,指导督促各高校执行统一规定,加强考务规范管理。如湖南农业大学将考生种类分为“湖湘工匠燎原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普通计划和脱贫家庭(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种,其中,“湖湘工匠燎原计划”考生和退役大学生士兵按照学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或职业技能综合测试成绩确定录取名单,普通计划和脱贫家庭(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根据文化课考试成绩确定录取名单[7]。
2.3 省级统一考核+院校自主考核
省级统一考核+院校自主考核是由省教育考试院负责考核公共课,招生院校自主加试专业课。北京、广东、四川等8个省(区、市)采取该模式,占31个省(区、市)的25.81%。以四川省为例,公共统考课指满分为100分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加试科目由招生院校自主决定。如西南科技大学与绵阳城市学院、吉利学院及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校联合开展的2023年专升本工作,采用“统考科目+加试科目+综合测评”的考核方式。除统考科目外,理工农医类专业加试高等数学,非理工农医类专业加试大学语文,综合考核测评学生学业、能力素质和奖励处罚3方面内容。学生填报志愿时,要求将西南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学校,将绵阳城市学院、吉利学院及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作为调剂志愿学校,招生院校按照考生总成绩(笔试成绩平均分×60%+综合评价×40%)由高到低排序,依次录取[8]。
2.4 免试入学
免试入学是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各高校择优推荐或部分优秀学生免试入学。广西壮族自治区采取推荐入学方式。各高校按照择优录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所有考试(查)科目平均成绩排名的先后顺序,在自愿报名基础上进行选拔。推荐人数为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一般不超过应届毕业生的30%,有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普通本科高校、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高职院校)一般不超过25%,其他高职院校一般不超过20%。
全国大部分省份在原有考试录取模式基础上增设了免试录取通道,主要对象为优秀退役军人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优秀退役军人的免试要求主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参军入伍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执行,普遍要求是荣立三等功及以上奖励的退役军人,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业后,免试入读普通本科。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免试要求标准不统一,通常要求是在国际、国内职业技能赛事上取得相应名次。例如,陕西要求是在世界技能组织主办的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普通高职应届毕业生。山东要求是专科学习阶段,作为中国国家代表队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的高校应届专科毕业生。湖南要求是在高职(专科)就读期间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一类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毕业生或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的应届毕业生。
3、专升本考试的发展困局
专升本考试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考试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现行专升本考试发展困局日益凸显。
3.1 现行专升本考试模式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要求不相符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省需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省(区、市)对文化素质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公共课和专业课考核,职业技能评价仅考核专业课,缺少相关的实操技能考查,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这种形式不仅使招生中的“唯分数”现象泛滥,也阻碍了招生多元化的积极探索[9];实际操作考查的缺失不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10]。当前仅考核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纸笔测试模式,显然与国家规定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要求不相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纸笔测试、“唯分数”模式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评价导致的公平性、公正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单一的纸笔考试更易组织实施、效率较高的考虑。虽然,教育研究界更希望专升本考试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实操技能等评价方式的缺失实际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人才选拔效度。
3.2 专升本考试现有模式与高职(专科)院校的培养模式相脱节
应届高职(专科)毕业生作为专升本考试的主体生源,在学校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实训学习。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教法”)也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招收学生……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1],反映了国家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意在引导高职(专科)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然而绝大部分省(区、市)专升本考试现有考核模式仍以公共课、专业课为主,与高职(专科)院校侧重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相脱节。
专升本考试的公共课考核主要为政治、英语、高等数学等文化基础课,而对于包罗万象的文化素质而言,简单通过纸笔测试考核1-2门文化基础课,仅凭分数高低并不能全面评价考生文化素质的高低。
此外,专升本考试的专业课考核主要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综合课为主,突出知识性考查,目前几乎没有专门进行职业技能实际操作的考查方式。笔试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查效率固然值得肯定,但无法真实评价考生的实际职业技能水平,这反映出当下专升本考试体系设计对高职教育特点和特殊性认识的不足。考试具有指挥棒作用,职业技能考核的缺失必然影响实操层面的技术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职业技能操作水平高的考生有可能并不能在笔试中获得理想成绩,升入本科院校。虽然,江苏等省(区、市)已经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上进行了探索,但操作技能满分仅80分,对于总分500分的专升本考试来说显得过于单薄。
3.3 职普融通培养衔接不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12],新职教法也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1],但现有教育资源尚且无法满足职普融通要求。
首先,专升本考试本应积极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搭建职普融通桥梁,促进本、专科人才培养衔接。但现行的专升本考试模式只考虑到考生升入本科院校能否顺利衔接本科教学进度,忽视了其在专科阶段尤其是技术操作方面的学习内容,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职普融通接续培养。
其次,职业本科高校的资源相对较少,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普遍不够彻底。事实上,除了新建的应用型高校外,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有的整体转型、有的院系部分转型,这些本来习惯于学术型人才培养选拔模式的高校既很难摆脱学术型人才选拔的惯性,也很少积极探索适合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科学方式。在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难以胜任技能考试的困境下,继续用专业理论考试选拔学生的风险相对较小[13],但也导致了职普融通衔接不畅的状况。
4、专升本考试的破局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专升本考试在人才培养选拔、职普融通等方面的作用,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等相关要求落地落实,本文提出3个方面的解决办法。
4.1 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目前,专升本考试以统考分数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但分数并不是评价的唯一选择,质性评价同样重要。根据国家要求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专升本考试不仅要重视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的知识、方法考核,还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考核,可从以下3个方面推进改革。
第一,创新考核和录取方式。专升本考试可以参考技能大赛等方式进行设计,如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赛项要求选手完成立体造型制作、服装系列设计制版、服装设计制作和服装装饰设计5个考核模块,这些内容涵盖了服装设计、制版、制作以及装饰的完整过程,是选手“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14]的表现。专升本考试既可以学习借鉴技能大赛的考核方式,也可以优化免试入学录取方式,落实教育部“对相关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或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免予职业技能考试”[15]的要求,鼓励更多想升学深造的学生加强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升学通道。
第二,探索证书加分措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对接受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16]。在产教融合办学趋势下,高职院校也要求学生取得双证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专升本考试可以探索证书加分措施,提高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培养力度,实现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真正提升,使专升本考试在技术转化吸收的“最后一公里”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引入过程性评价。专升本考试生源主要包括普通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退役大学生士兵、基层在职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考生群体需要多元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考生[17]。因此,专升本考试不应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可以结合考生在校综合测评表现、资格证书等级、技能大赛获奖成绩等,依据统一评价标准,折合为分数计入录取总成绩,建立起终结性、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相统一的多元评价方式。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基层在职人员也可结合其工作表现、奖项和荣誉等情况计入总分。
4.2 依托先进理论和技术手段,提高专升本考试科学性
第一,推进教育考试命题方式数字化转型。针对专升本考试在文化素质考查方面通识性要求高、涉及范围广、考生体量大的特点,可以借鉴国家题库2.0经验,创建专升本考试试题素材库。同时,也可以通过管理升级和技术创新进行功能拓展,创建试题查重软件、试卷排版校对等软件,以及探索难度预测、相似题判定等技术,辅助减少有可能产生的命题风险,做到精准服务命题,提升命题效率,促进考试公平[18]。
第二,运用整体效度观理论指导评价。科学有效的技能评价方法是保证技能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的前提,只有符合教育测量相关质量标准的技能评价方法,在评价技术上才是科学的、可信的,评价结果才具有现实意义。而缺乏教育测量理论(如效度、信度理论)指导的评价过程,将无法保证评价的可信度和科学性[19]。随着整体效度观理论的提出,目前已形成一种基于证据或论证的效度验证方式,对整体的效度进行验证,更为关注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使用的有效性[20]。目前,这种效度验证方式已有成熟理论和实践研究,可将其引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专升本评价中。
4.3 调动生源院校主动性,发挥招生院校主体责任
第一,提高生源院校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放权,给予生源院校更多自主权,将考生的在校表现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同时,可采取院校推荐的报名方式,取得推荐资格的考生方能参加考试。合理放权可以提高生源院校对学生培养管理能力,防止发生学生只学习专升本考试课程而忽视正常教学课程的现象,维护良好教学生态。同时,还能进一步结合院校特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培养方案出台,造就更多国家需要的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
第二,增强招生院校的主体责任。招生院校是招收专升本考生并进行培养的责任主体,在专升本考试模式、内容上提出专业、科学的政策建议,在录取时部分招生院校可以进行技能加试,以期选拔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招生院校要结合生源院校教学实际和生源受教育情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资源,突出职普融通接续培养的连贯性,坚决落实新职教法中“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11]的人才培养要求。
5、结束语
推进专升本考试发展,落实职普融通要求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等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听取高等学校和考生诉求,出台指导意见,合理放权,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招生考试机构要加强风险防控和保密措施,在维系考试公平公正、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的基础上,根据先进理论和技术手段,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高等学校要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职普融通有序衔接、贯通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专升本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时代性,才能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现状、困局与对策”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湖南统招专升本的资讯(如湖南专升本报名、常见问题、相关资讯,如考试动态、招生简章、统考动态、湖南专升本院校、历年真题、考试大纲、专升本等相关信息),可以在文章下方留下你的信息,之后老师会联系到你,为你答疑解惑!
相关推荐: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湖南专升本专升本 上一篇:关于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专升本考试招生的补充说明 下一篇: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