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考试内容与要求
本考试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 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基本原则,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中医 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满足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绪论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掌握四大经典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学术内容。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医家、代表作及主要学术内容。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掌握整体观念的概念。
2. 掌握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精 气神一体观);病机变化的整体性;诊断防治的整体性;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 (社会) 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 (社会) 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自然 (社会) 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4. 掌握辨证论治的概念。
5. 掌握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6.理解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其关系。
7. 掌握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
8.理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 气一元论
1. 掌握气一元论的概念。
2.理解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是物质;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万物变 化的根源;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二) 阴阳学说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规定性;相对性。
3.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
4.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 互用.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
(三) 五行学说
1.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 掌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 (构成五行系统)。
4. 掌握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
5. 掌握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6.理解五行制化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7. 掌握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8.理解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藏象
(一) 概述
1.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理解藏象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
3.理解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4. 掌握脏腑分类及各自生理特点。
(二) 五脏
1. 掌握五脏的概念及其生理特点。
2. 掌握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3.理解心的生理特性:心主通明;心火宜降。
4.理解心的系统联系:心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其华在面;心在 窍为舌;心在液为汗;心应夏。
5. 掌握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6. 掌握肺的生理特性:肺气宣发肃降。
7.理解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
8.理解肺的系统联系:肺藏魄;肺在志为忧 ( 悲 );肺在体合皮;肺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肺在液为涕;肺应秋。
9. 掌握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10. 掌握脾的生理特性:脾气宜升,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脾喜燥恶湿。
11.理解脾的系统联系:脾藏意;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窍为
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脾应长夏与脾主四时。
12. 掌握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13.理解肝的生理特性:肝主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
14.理解肝的系统联系:肝藏魂;肝在志为怒;肝在体为筋;肝其华在爪;肝在 窍为目;肝在液为泪;肝应出春。
15. 掌握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 肾主水; 肾主纳气。
16.理解肾的生理特性: 肾主蛰藏; 肾水宜升; 肾恶燥。
17.理解肾的系统联系: 肾藏志; 肾在志为恐; 肾在体合骨荣齿; 肾其华在发;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在液为唾; 肾应冬。
(三) 六腑
1. 掌握六腑的概念及其生理特点。
2. 掌握胆的生理功能: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4. 掌握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
5. 掌握胃的生理特性: 胃主通降; 胃喜润恶燥。
6. 掌握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主受盛化物;小肠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7. 掌握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8. 掌握膀胱的生理功能: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汇聚水液。
9. 掌握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运行水液;通行元气。
10. 掌握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四) 奇恒之府
1.理解脑的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宰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2. 掌握髓的生理功能:充养脑髓;滋养骨髓;化生血液。
3. 掌握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4.理解女子胞与脏腑.经脉关系。
(五) 脏腑之间的关系
1. 掌握心与肺的生理关系:气与血的关系。
2. 掌握心与脾的生理关系:血的生成;血的运行。
3. 掌握心与肝的生理关系:血液运行;精神情志。
4. 掌握心与肾的生理关系: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5. 掌握肺与脾的生理关系:气的生成;津液代谢。
6. 掌握肺与肝的生理关系:气机升降。
7. 掌握肺与肾的生理关系:呼吸运动;津液代谢; 阴阳互资。
8. 掌握肝与脾的生理关系:疏泄与运化互用;藏血与统血协调。
9. 掌握肝与肾的生理关系: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阴阳互资互制。
10. 掌握脾与肾的生理关系: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津液代谢。
11.理解脏与脏之间的病理关系。
12.掌握心与小肠的生理关系:心经与小肠经表里络属;心主血脉与小肠化物相关。
13.掌握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肺经与大肠经表里络属;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 关。
14.掌握脾与胃的生理关系:脾经与胃经表里络属;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因; 阴阳燥湿相济。
15. 掌握肝与胆的生理关系:肝经与胆经表里络属; 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16.掌握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肾经与膀胱经表里络属;共主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17.理解脏与腑的病理影响。
四、精气血津液神
(一) 精
1. 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理解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排泄。
3. 掌握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生长发育;濡养作用;化生气血;化神作用;抗邪作用。
(二) 气
1. 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2.理解人体之气的生成:物质基础 (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精气合自然界清气); 相关脏腑 (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3. 掌握气机与气化的概念。
4. 掌握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5. 掌握元气的概念. 生成与分布. 生理功能。
6. 掌握宗气的概念. 生成与分布. 生理功能。
7. 掌握营气的概念. 生成与分布. 生理功能。
8. 掌握卫气的概念. 生成与分布. 生理功能。
9.理解营气与卫气的关系。
(三) 血
1.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
2.理解血的生成:物质基础 (水谷之精;肾精.髓);相关脏腑 (脾胃.肾肝.心 肺 )。
3.理解影响血运行的因素及相关脏腑。
4. 掌握血的功能:濡养作用;化神作用。
(四) 津液
1.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
2.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 掌握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五) 神
掌握神的基本概念。
(六)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掌握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 掌握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 气。
3. 掌握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理解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精气相关;精神互用;神气互生。
五、经络
(一) 概述
1. 掌握经络的概念。
2.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 十二经脉
1. 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
2. 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和交接规律。
3. 掌握十二经脉在头面部、躯干部和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4.理解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三) 奇经八脉
1. 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
2. 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 掌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大体循行和基本功能。
六、体质
(一)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 掌握体质的概念。
2.理解体质的特点。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先天因素 (父母禀赋,性别差异);后天因素 (年龄因素, 饮食因素,劳逸因素,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因素,针药因素)。
(三) 体质的分类
1. 掌握体质阴阳分类法: 阴阳平和质、偏阴质、偏阳质的概念。
2.理解体质阴阳分类法: 阴阳平和质、偏阴质、偏阳质的体质特征。
七、病因
(一) 概述
1. 掌握病因的概念。
2. 掌握辨证求因的概念。
(二) 外感病因
1. 掌握六淫的概念。
2. 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理解六气的概念及六气与六淫的关系。
4. 掌握风邪的概念。
5. 掌握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行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6. 掌握寒邪的概念。
7. 掌握伤寒与中寒的概念。
8. 掌握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9. 掌握湿邪的概念。
10. 掌握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阻滞气机;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1. 掌握燥邪的概念。
12. 掌握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侵肺。
13. 掌握火 (热 ) 邪的概念。
14.掌握火 (热) 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15. 掌握暑邪的概念。
16.理解伤暑与中暑的概念。
17. 掌握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 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18. 掌握疠气的概念。
19. 掌握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传热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0.理解影响疠气产生和流行的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社 会因素。
(三) 内伤病因
1. 掌握七情的概念
2. 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
3.理解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
4. 掌握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损伤相应之脏, 易伤心肝脾,易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变化。
5.掌握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寒 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嗜酒成癖)。
6. 掌握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过劳 (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
(四) 病理产物性病因
1. 掌握痰饮的概念。
2.理解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的概念。
3.理解痰饮的形成。
4. 掌握痰饮的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 广泛,变化多端。
5. 掌握瘀血的基本概念。
6.理解瘀血的形成原因:血出致瘀;气滞致瘀; 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津亏致瘀;痰饮致瘀。
7. 掌握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 固定,病证繁多。
八、病机
(一) 概述
掌握病机的概念。
(二) 发病
1. 掌握发病的概念。
2.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 条件。
3. 掌握正气的概念。
4. 掌握正气的作用:抗御外邪;祛除病邪;修复调节;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5. 掌握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 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6. 掌握邪气的概念。
7.理解邪气的作用: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造成脏腑形质损害; 改变体质类型。
8.理解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 类型 和特点。
(三) 基本病机
1.理解基本病机的概念。
2. 掌握邪正盛衰的概念。
3. 掌握虚、实病机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
4.理解虚中夹实、实中夹虚各自的病机特点。
5. 掌握真实假虚、真虚假实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
7. 掌握阴偏胜、阳偏胜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
8.理解阴偏胜、阳偏胜的病证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9. 掌握阴偏衰、阳偏衰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
10.理解阴偏衰、阳偏衰的病证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11.理解阴阳互损的病机特点。
12. 掌握阴盛格阳、阳盛格阴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
13. 掌握气滞、气逆、气陷的概念及常见脏腑病机。
14.理解血虚、血运失常 (血寒、血热、血瘀、 出血) 的病机。
九、养生与防治原则
(一) 养生
1. 掌握养生.天年.衰老的概念。
2.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 治未病
1.理解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2. 掌握未病先防的概念及其主要措施。
3. 掌握既病防变的概念及其主要措施。
4. 掌握愈后防复的概念。
(三) 治则
1. 掌握治则、治法的概念。
2. 掌握治病求本的概念。
3. 掌握正治与反治各自的概念、适应证及主要内容。
4. 掌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兼治各自的概念及其适应证。
5. 掌握扶正与祛邪各自的概念及其适应证。
6. 掌握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攻补应用合理;辨清先后主次;扶正不留邪, 祛邪不伤正。
7. 掌握扶正、祛邪、扶正兼祛邪. 祛邪兼扶正.先扶正后祛邪和先祛邪后扶正 治则。
8. 掌握调整阴阳之损其有余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9.掌握调整阴阳之补其不足治则: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10.理解阴阳双补和回阳救阴治则。
11.理解调和脏腑之顺应脏腑生理特性.调和脏腑阴阳气血治则。
12. 掌握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和常见治法。
13. 掌握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则和常见治法。
14. 掌握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治则。
Ⅱ .考试形式与题型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现场笔试形式,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二、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参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规则要求,采用A 型 (最佳选择题) 和 B 型 题 (配伍题 ),包括 A1、A2、B1、A3、A4 五种题型。最终试卷组成选择 2-5 种题型, 每科试题总量为 70 题 (包含 40 题 1 分,30 题 2 分)。
以上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年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欢迎查看更多山东专升本内容。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升本统招专升本 上一篇:湖南城市学院2023年专升本考试科目 下一篇: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年专升本自荐中药学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