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升本政治考点(马哲)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05-04

2021年,江西政治成为必修科目,老师们收集整理了一些政治考试的知识点。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单项选择]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

②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一种理论的、系统的世界观。

③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4世界观:如何看待;方法论:怎么做。

2.哲学基本问题[单项选择]

(1)基本问题的靠前个方面:哪个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初级。

(2)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即思维是否能正确理解存在的问题。

⑶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我们坚持物质靠前,意识第二。

分类(3种):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

②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⑷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坚持意识靠前,物质第二。

分类(2种):

①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3.哲学的主要流派[单项选择]

①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即思维是否能正确理解存在的问题。

②可知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理解存在。

③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存在同一性,即思维不能完全或正确理解存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源

①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进入政治舞台;

②自然科学前提:细胞理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理论;

③意识形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简要回答]

区别:每一个具体的科学都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以各种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世界是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

玄学: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

(1)辩证唯物主义;

(2)唯物史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哲学

(1)科学性: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作出新的哲学概括;

(2)革命性:以批判的态度看待一切。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和伟大工具;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

辩证唯物主义

四.唯物主义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

①物质:不依赖意识,能对意识做出反应的客观现实。

②物质特征:客观现实[单项选择]

2.时间空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运动都是身体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载者和主体。

③动静关系:[单项选择]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的相对和条件;

动静的统一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3.时间空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连续性和顺序性(一维)

②空:延展性和延展性(三维)

辩证唯物主义

五、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功能;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

3.意识对物质的动态影响

(1)意识的主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主动反映客观事物,有意识地引导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应。

(2)意识的积极作用:[讨论]

(1)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④意识可以通过指导客观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最突出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动词 (verb的缩写)世界的物质统一

1.世界的统一在于物质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3.坚持党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讨论]

(1)思想路线:是某一阶级、社会团体或政党的指导思想,是用来控制其行动的认知路线。

(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

6.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

1.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②接触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及其本质:

①发展:运动、前进、上升、量变、质变。

②本质: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单一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

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法律及其特征

(1)意义: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而稳定的联系。

②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单一选择]

2.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对立互补的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转化的关系。[单一选择]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单项选择】

内因:确定事物的本质,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外因: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局部改变事物的表象。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单项选择]

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始终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各自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要素的矛盾,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

3.质量互变定律

(1)质量、数量和程度

(1)质量:一个事物成为自身并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内在规定性;

②数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空中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③度:质与量的结合,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量的极限。

⑵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讨论]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相互渗透。

4.否定之否定法则

辩证否定观

(1)肯定是为了维持自己在事物中的生存,否定是为了促进自己在事物中的毁灭;

2内容:对事物的自我否定和扬弃;

③意义:采取分析的态度,既要谈肯定,也要谈否定,反对一切未经分析的肯定或否定。

辩证唯物主义

八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

(1)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关系;

②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2.形式和内容

(1)形式:统一内容要素的结构或表达内容的方式;

(2)内容:构成事物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3.原因和后果

①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②结果:某一现象引起的现象。

4.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有规律的、确定的、不可改变的趋势;

(2)偶然性: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不一定发生的不确定性趋势。

5.可能性与现实

(1)现实: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及其内在依据和外在条件的组合;

(2)可能性:事物根据其内在基础和外在条件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是潜在的但未实现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

九.认知的本质

①认识论上的两条对立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与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

X.认知的辩证发展过程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动态的革命反思理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类能够积极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单一选择),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在理解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理解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而认识对实践有动态反应。

4.认知的辩证运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征;(认知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知:概念、判断、推理。(认知高级阶段)

⑵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关系

①差异:认知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在内容、形式、特征上存在质的差异;

2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

③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反对割裂和对立二者关系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XI。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类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谬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类意识中的扭曲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和相对

①真理的绝对性:

(1)成人真理的客观性也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2)每一个真理都是通向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的进一步途径。

真理的相对性:

①认知深度:有待深化;

②知识面:需要拓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真理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

十二.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①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和根源[单项选择]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1)不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不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辩证唯物主义

十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用的

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

十四.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经济、政治和文化

(1)政治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由经济决定

2民族风格:国家的类型和国家内各社会阶层的地位;

(3)政体:国家的形式,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方式。

④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⑵经济

(1)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③它们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3)文化

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基础,现代文化是批判继承;

②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基本作用)、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性作用);

②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意识形态: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多数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语言学、逻辑学、自然科学、数学)

③二者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

十五.基本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基本社会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转变。

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1)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起驱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成了障碍。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⑵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基本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单项选择】

①根本动力:基本社会矛盾;

②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

十六.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靠前生产力

(1)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生产工具总是凝结着一定的科技成果;

2从工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工人可以掌握的,可以提高工人的素质;

(3)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可以用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

(4)从劳动对象的角度来看,新科技的应用可以深刻、准确地理解自然对象的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

十七。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简答]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任务决定了改革必须全面;

②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历史进程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③改革的配套要求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

④改革的全面实施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

十八.人民和历史人物在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类活动的主动性是统一的

(1)社会发展规律存在并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中实现;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果断性: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必然趋势;

(2)选择性: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努力使其超越某种可能的目标而实现。

2.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1)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3.个人及其历史角色

(1)无产阶级领导人的历史作用

(1)根据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大小: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②历史人物按其历史作用的性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⑵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

人民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②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到群众。

辩证唯物主义

十九.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变

(1)经济形态划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⑵技术形式的划分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湖南专升本最新资料领取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江西专升本

上一篇:福建专升本英语练习题(51)                  下一篇:2020年云南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选练习题

湖南3+2 统招专升本

一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