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理是一种思想形式和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c)
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理论
B.客观真理理论
C.主观真理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的一种形式,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2.“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与变化了的客观现实相一致”。这句话表明(d)
A.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本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题干和所选项目联系起来,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d,但其他项目不会很困扰。
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理性主义的错误在于(B)
A.夸大理性知识的重要性,否定或轻视感性知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将感性认识等同于理性认识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本课题考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它不是来自感性认识;经验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如果我们能区分两者,我们就能选择正确的答案。
4.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知政失草。”这句古话包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对错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本课题的检验点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知道房子漏水的人在天底下,知道政治损失的人在草丛里。”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引用的一句名言,以此来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不能懈怠”的思想。这句话揭示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一定的认识,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主要来源于人民的实践。
5.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说:“当观察事物时,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应该仔细观察一切
B.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该有理性的引导
C.人的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资本积累的本质是(D)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力
D.用自由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
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二)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材料数据的复制
D.可变资本
8.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一)
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率
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9.剩余价值率是(D)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10.在资本循环中,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用三种不同的功能形态(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营运资本和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流动资本
11.“只有音乐才能唤起人们的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优美的音乐毫无意义。这说明(一)
A.人的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官能力决定了认知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感情
本课题的考点是认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本质和作用。本课题的重点是分析题目中的两种互动关系:第一,“只有音乐才能唤起人的乐感”,意思是对象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人的感觉和知识只因其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音乐(对象)对人(主体)的作用;第二,“优美的音乐对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优美的物体不能对任何人唤起美感,这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种相互作用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的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12.2002年12月6日,东京人人信息基金会中心与日立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利用一台由144台计算机连接的超级计算机,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每秒可完成2万亿次计算。这表明(b)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知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
在这个主题中审视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动力原则。实践的发展为实施提供了新的主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材料,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知工具和物质手段,强化了主体的认知能力。
13.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词不断出现。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一)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可以促进客观存在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D.科学理论在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
本课题考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通过将问题的题干与所选项目联系起来,很容易选择正确的答案。
14.“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他几乎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不可能的事情时,他几乎总是错的。”这句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情的可能性因人而异
C.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可能,而不是不可能
D.每一代人获得的真理知识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他几乎总是对的”,这句话说明真理认知是发展的,真理是相对的;“当他说什么不可能时,他几乎总是错的”,这表明知识或真理有绝对的特征。因此,d项所述内容符合问题的含义。A、C项明显错误,B项否认可能性的客观性,这也是错误的。
15.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如此的不确定,它不会使人的知识成为绝对的,同时又是如此的规定,它将无情地与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变种作斗争。”这句话说明了(d)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的标准是不可靠的
C.实践的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的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完全证实或反驳所有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它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6.列宁说:“所有的科学抽象(正确的、庄严的、不荒谬的)都更加深刻、正确和完整地反映自然”(BD)
A.对不相关事物和整体的本质的感性认识是不相关的
B.正确的理论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整体和本质
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整体和本质
D.反映事物整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客观真理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知识点掌握情况。a不对,C太绝对。
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B)
A.归根结底,它的共同基础来自实践
B.前者是源头,后者是流量
C.前者可靠,后者不可靠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含义和关系,题目比较简单。c项和d项很容易排除,人类经验来源于实践,所以a项是正确的。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是源与流的关系,很容易理解。所以答案是AB。
18.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一个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一个人造或人造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刻有人类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该理解为(光盘)
A.人造或人造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
C.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
自由世界还不是人化的自然,人类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的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实践提供的先进认知工具和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知和转化能力。a是错误的,B是理想主义的。
19.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实践活动
A.工人们炼钢
B.渔民去海上捕鱼
C.技术创新实验
D.农民耕作
本主题考察对实践基本概念的理解。
20.以下关于价值特征的陈述是正确的(ABCD)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值是对象的属性或性能
C.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D.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造性关系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年成参考答案专升本政治 上一篇:成人高考专升本录取后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下一篇:长春专升本成考准考证怎么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