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一直被排斥在统一战线之外。(错误)
(1)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对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
(2)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一定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有时是民主革命的统一对象。比如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这时,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暂时成了统一战线的对象,而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团结和反对大资产阶级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原则。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2.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全面发展。(错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是在21世纪中叶以前全面谋划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共同提高,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征。主要表现在: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形象,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是人类对主观世界的独特反映形式。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此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显著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了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一种能够创造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
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征。(错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的特征,而不是唯一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哲学,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它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其他哲学掩盖了它们的阶级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开宣称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与革命的统一。它的科学性意味着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革命性意味着它以改造旧世界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本质上是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它是科学与革命的统一,科学是革命的必要前提和保障,革命是科学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错误)
(1)“科学的科学”是指哲学作为一个永恒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一切科学,高于一切科学。古代哲学家认为哲学是“知识的总汇”,而一些现代哲学家把哲学描述为“科学的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分化,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两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最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两者的联系在于哲学是建立在具体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哲学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理论,为具体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替代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描述为“科学的科学”,这不仅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且给哲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发展。(这个分析问题可以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6.世界是统一存在的。(错误)
(1)这是一个折中的命题,否认世界在物质上是统一的,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2)世界的统一是世界是否有共同起源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与物质是统一的,除了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在精神上是统一的。
(3)“存在”,即世界与存在相统一,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作为“思维”的对立面,它是物质的存在;单一的“存在”概念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可见,以“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是在宣扬精神存在即唯心主义的思想。
7.尊重客观规律会阻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反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必然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理解和运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定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它也反对机械论或宿命论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否定。
8、“事物的概念无非是移入人们头脑并在人们头脑中转化的物质事物”。(正确)
这是马克思在谈到思想的产生和本质时所说的话。这一断言表明:
(1)就内容而言,意识和概念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动入人心”,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将物质事物在人脑中转化为概念事物,即把握物质世界的概念。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反映外部物质,而是通过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和转化,使人才产生思想,掌握客观物质的概念。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科学地抽象和改造感性现象物质,从而从概念上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错误的意识在人脑中是主观自发的。(错误)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无论它的内容多么特殊,无论它是否远离现实生活,任何形式的意识都不是主观自发或从天而降的,而是来自于客观世界,它的“原型”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
(2)正确的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扭曲反映。即使是荒谬的想法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
10.新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
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生命力强、前途远大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益灭绝的事物。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前途。是否是新的不能作为衡量标准。虽然有些东西是新的。但本质上是一个老东西,以新的形式出现。
11.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的特殊性。(正确)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意味着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一切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包含自身的特殊性,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是概括了每个特殊矛盾的一部分和本质,而不是矛盾的全部特殊性。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12.偶然性只会破坏人的实践活动。(错误)
(1)这是对偶然性的片面理解。
(2)偶然性是与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由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趋势。
(3)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它受必然性的控制和制约,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
(4)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抓住事物发展中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会”,揭示其背后必然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要利用偶然性提供的有利“机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成人高考专升本答案政治辨析题 上一篇:专升本录取结果什么时候公布 通知书发放时间 下一篇:成考专升本怎么查录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