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理论
1、了解人体解剖学这门学科。
2.熟悉人体解剖的定义和位置,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3、掌握人体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和轴面。
第二,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构成。
1.骨学
(1)概述
(1)了解骨形态、骨生长发育。
②熟悉骨骼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③掌握骨的结构和骨膜的功能。
(2)躯干骨
(1)了解肋骨的形状和结构。
②熟悉各椎骨的特点;骶管,骶管裂孔,骶岬。
(3)掌握椎骨的形态;胸骨的划分及胸骨角和躯干骨的名称。
(3)上肢骨
(1)了解骨骼的成分和名称。
2熟悉肩胛骨的两个面,三个棱,三个角;锁骨的形状。
③掌握肱骨头、手术颈、桡神经沟、肱骨滑车、内外上髁、桡骨大转子和桡骨茎突;尺骨鹰嘴和茎突;锁骨易骨折的部分。
(4)下肢骨骼
(1)了解脚骨和腓骨的组成和名称。
②熟悉下肢骨的名称和位置。
③掌握髋骨成分;髋关节、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股骨头、大转子和小转子、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
(5)头骨
①理解上面的颅骨观;新生儿颅骨特征
②熟悉下颌骨的主要形态结构;颅底内外侧面和颅骨侧面的主要结构。
③掌握眼眶和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
2.关节学
(1)概述
(1)了解接头的类型
②熟悉关节的辅助结构和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
③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
(2)躯干骨与颅骨的连接
(1)了解颅骨的连接。
②熟悉上、下胸廓口的构成。
③掌握脊柱的构成、生理曲度和主要连接方式;胸腔的组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3)上肢骨骼的连接
(1)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关节的名称和组成。
②掌握肩、肘、桡腕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4)下肢骨连接
(1)了解足关节的名称和构成。
②熟悉骨盆的构成,上下小骨盆的构成,男女骨盆的区别。
③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小腿远端关节的组成和运动,膝关节的结构。
3.肌科学
(1)概述
(1)了解肌肉的形状、肌肉的起止、分布和功能。
②熟悉肌肉结构和肌肉的辅助结构。
(2)躯干肌肉
①了解盆底肌、背肌、胸肌的位置。
②熟悉斜方肌、胸大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
③掌握膈肌的位置、裂孔和功能;腹肌的组成、层次和名称,腹直肌和腹股沟管的组成和结构。
(3)头颈部肌肉
①知道颈部肌肉、头部肌肉、咀嚼肌的名称。
②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始、停止和功能。
(4)四肢肌肉
①了解手部肌肉和脚部肌肉的分组和构成。
②熟悉肩部肌肉、手臂肌肉、前臂肌肉、臀部肌肉、大腿肌肉、小腿肌肉的分组和构成,熟悉肘窝、腕管、股三角、窝的位置和构成。
③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第三,内脏科学
1.正式介绍
(1)了解内脏的概念。
(2)熟悉胸部的标记线和腹部的分区。
2.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道的划分。
(1)消化道
①了解口腔的构成;嘴唇、脸颊和上颚的结构;大唾液腺的组成;咽的结构。
②熟悉牙齿的形状和结构;舌的形态和粘膜的结构;腮腺的位置和腮腺导管的开口;肛管的结构;毗邻胃的;牙齿的排列;直肠的弯曲。
③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咽峡的组成,咽各部的形状、位置、分支和交通;食道的位置、形状和狭窄位置;胃的形状和划分,小肠和十二指肠的划分;大肠的结构特征、划分和位置;阑尾的位置和牙根的表面投影;直肠的位置。
(2)消化腺
(1)了解肝脏的分叶和分割。
②熟悉肝与胰腺的毗邻关系。
③掌握肝脏的形态和位置;掌握胆囊的形状和位置、胆囊底部的表面投影、肝外胆道的构成和胆汁排泄的途径;掌握胰腺的位置、形状和胰管的开口。
3.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划分。
(1)呼吸道
①了解外鼻、喉肌、鼻腔的结构。
②熟悉甲状腺软骨,副鼻窦的构成和开口。
③掌握鼻道和鼻中隔的位置;喉的位置,喉腔的主要结构;气管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左、右支气管的区别。
(2)肺
(1)了解肺内支气管、支气管段、纵隔的概念和划分。
②熟悉胸膜的划分及胸膜和肺的投影。
③掌握肺的形态和位置;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4.泌尿系统
掌握泌尿系统的构成。
(1)肾
①了解肾段的概念。
②熟悉肾脏的结构和肾被膜的分层。
③掌握肾脏的形态和位置。
(2)输尿管
①熟悉膀胱三角的概念和特点,女性尿道的位置和特点,开口的位置。
②掌握输尿管的位置、生理性狭窄、膀胱的位置和形态。
5.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
(1)了解睾丸、精囊、阴囊和阴茎的结构。
②熟悉输精管的行程和分支,精索的位置和内容。
③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睾丸的位置和形状;前列腺的位置;男性尿道的特点、狭窄和弯曲。
(2)女性生殖系统
(1)了解子宫固定装置、阴道、女性外生殖器、乳房和会阴的结构。
②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的位置和形状,输卵管的位置和分支,子宫的位置和分支,阴道和尿道的位置。
6.腹膜
(1)熟悉腹膜与腹盆腔器官的关系,以及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2)掌握腹膜、腹膜、腹膜腔的概念。
7.内分泌系统
(1)了解内分泌管的形态结构。
(2)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各内分泌管的位置。
四.血管病学
掌握血管科学的构成。
1.心血管系统
(1)概述
①了解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
②掌握心血管系统组成和大小循环概念的方法。
(2)心
(1)了解心脏壁的结构,心脏的体表投影。
②熟悉心脏传导系统、心脏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心包的概念。
③掌握心脏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各腔的结构。
(3)肺循环血管
熟悉肺动脉和肺静脉的位置。
(4)体循环血管
①体循环动脉
A.了解胸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的起止点、位置和走行,以及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子宫动脉和精索内动脉的起止点和分布范围。
B.熟悉椎动脉的起止和分布,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和分布,腹主动脉的分支,足底深弓的组成和分布;熟悉重要动脉的体表投影、触脉点、止血点。
C.掌握主动脉的起止、分支和主要分支;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起止位置,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干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股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及分布范围;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体。
②体循环静脉
A.了解头颈部、上肢和下肢以及盆腔的静脉。
熟悉静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奇静脉、半合子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位置、储存范围和汇交。
C.掌握上下肢浅静脉、颈外静脉的起止、走行、汇交;上下腔静脉系统组成;掌握肝门静脉系统的组成、位置、储存范围、主要分支和侧支循环。
2.淋巴系统
(1)概述
①了解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结
②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胸导管和左淋巴管的位置、接收范围和汇交。
(2)人体各部位的淋巴结
(1)了解头面部、上肢、下肢淋巴结。
②熟悉颈部、胸腹壁、胸腹器官的淋巴引流。
(3)脾
掌握脾的形态和位置。
动词 (verb的缩写)受体
1.眼睛
(1)眼睛
掌握眼球壁的划分和结构,眼球内容物的构成;房水的生成和循环。
(2)辅助眼睛装置
(1)了解泪器、眼外肌、眼静脉。
②熟悉眼睛的动脉供应。
③掌握上下眼睑的结构。
2.耳朵
掌握前庭耳蜗的构成。
(1)外耳
①了解耳廓和外耳道
②熟悉鼓膜的位置、结构和形态。
(2)中耳
(1)了解鼓室外的结构和听骨的名称。
②熟悉咽鼓管开口。
(3)内耳
(1)熟悉蜗壳的结构和螺杆的位置。
②掌握内耳骨和膜迷路的组成和位置。
第六,神经系统
1.概述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
(2)熟悉神经系统的分化。
(3)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①了解脊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②熟悉脊髓内部灰质分支和白质的重要传导束。
③掌握脊柱的位置和形状,以及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大脑
①了解脑干的内部结构,小脑的形态、小叶和内部结构,以及边缘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②熟悉脑的形态,间脑的划分及主要功能;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大脑的三种纤维。
③掌握大脑和脑干的构成;脑叶、主沟和重要的神经中枢;内囊和主要导电纤维的位置。
(3)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途径
(1)了解浅表感觉传导通路和锥体外系传导通路。
②掌握肢体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传导通路、浅表感觉传导通路、锥体系统传导通路和视觉传导通路。
(4)大脑和脊柱的包膜
(1)熟悉硬脑膜形成的大小传导通路falx和硬脑膜窦的结构。
(2)掌握脑和脊膜的分层和名称,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置。
(5)脑脊液及其循环
(1)熟悉脑室的位置和名称。
(2)掌握脑脊液的位置和循环途径。
(6)脊髓和脑的血管
(1)了解脊髓的血管和大脑的静脉。
②掌握脑的血供,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功能意义,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3.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周围神经的构成。
(1)脊神经
(1)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纤维类型。
②熟悉脊神经的数目和形成的团块。
③掌握脊神经的位置、组成、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
(2)脑神经
①了解角膜反射、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和嗅神经的纤维组成和分布范围。
②熟悉面神经纤维、三叉神经纤维、迷走神经纤维、舌咽神经纤维和舌下神经纤维的组成和分布。
③掌握脑神经的数量和名称。
(3)内脏神经
(1)了解主要内脏神经丛、内脏感觉的传递途径和特点,以及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
②熟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比较,以及几种主要交感神经节的位置和分布范围。
③掌握内脏神经的区别和分布;交感神经中枢和副交感神经中枢的位置,交感神经干的组成和位置;椎旁段和椎前段。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江西专升本 上一篇:2020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有机化学》 下一篇:2020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经络腧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