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专升本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05-03

一.一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内容和课时完成所有课程。全面了解文学的本质、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文学实例讲解基本原理。熟记文学理论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流派的名字和主要观点。

二.细则和内容

靠前章是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式(10分)

靠前部分是文学理论的本质

1.死记硬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概念。

2.理解:(1)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3.应用: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说明文学理论的实用性和价值取向。

第二部分是文学理论的形式

1.死记硬背:(1)文艺两种视角和文学理论的七种基本形式。

(2)中西文论中关于文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2.理解:文学理论多样化的基础。

第二章文学活动(10分)

靠前节活动和文学活动

1.记忆:生命活动,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认,人脑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文学本体论等概念。

2.理解:(1)人类活动的本质。

(2)文学活动在人们生活活动中的地位。

(3)文学表达活动与日常生活表达活动的区别。

3.应用:结合现实分析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审美意义。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1.记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2.理解:(1)基本了解国内外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2)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基本关系。

(3)读者对完成文学活动的意义。

第三部分是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记忆:巫术发生理论、宗教发生理论和博弈发生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内涵和观点。

2.理解:(1)“劳动理论”的内涵。

(2)“劳动理论比其他理论更合理”。

(3)文学发展不平衡以及各种原因和最终原因。

3.应用:结合实际情况,说明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第三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2分)

靠前节是文学的意义

1.记忆:(1)文学的意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文学等概念。

(2)中西狭义文学与广义文学分离的时间和标志。

2.理解:(1)审美文学观对文学的基本规定。

(2)中西文论对文学审美观念的主要观点。

(3)文学与非文学判断的标准。

3.应用:结合其他文学现象分析文学习俗的存在原因和基本规定性。

第二部分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记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2.理解:(1)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呈现和形成。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

3.应用:(1)举例说明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反思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分析文学中的阶级性。

(3)举例说明文学的非功利性和功利性及其关系。

(4)分析“文学直接是形象,但在深层是理性的”这一观点。

第三节文学是出现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理解:中外文论对文学话语意蕴本质的主要观点。

2.话语的含义、含意和歧义的概念。

3.理解:(1)文学作为一种话语,隐含着两层含义。

(2)把握文学的定义。

(3)区分含蓄和歧义。

4.应用:结合具体作品,阐释文学话语的典型形态。

第四章作为特殊精神生产的文学创作(10分)

靠前节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生产

1.记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概念。

2.理解:(1)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2)精神生产的独立性及其表现形式。

(3)文学创作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

1.记忆:原始形象、社会生活、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创作客体、文学创作客体的“主体性”、文学创作主体的“对象化”等概念。

2.理解:(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和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3)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基本特征。

(4)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第五章是文学创作的过程(10分)

靠前节是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1.记忆:获取文学创作材料、艺术发现、创作动机等概念。

2.理解:(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2)艺术发现对整个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创作动机和运动特征的来源。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记忆:意境、冥想、形象思维、想象、联想、灵感、直觉、理性、情感、意识、无意识、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等概念。

2.理解:(1)想象和联想在意境中的作用。

(2)灵感与直觉的区别与联系及其在意境中的作用。

(3)理性和情感在意境中的作用。

(4)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及其在意境中的作用。

3.应用:(1)举例说明意境的主要方式。

(2)举例说明实现意境的突出途径。

(3)分析变形和陌生化的主要方法和区别。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

1.记忆:物质化、即兴创作和审查。

2.理解:(1)字词提取的重要性和难度。

(2)写作技巧运用中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3.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工作与意向的冲突。

第六章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10分)

靠前节艺术真实

1.记忆:艺术真实、艺术概括等概念。

2.理解:(1)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2)艺术概括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情感评价与形式创造

1.记忆: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艺术形式、“有意义的形式”等概念。

2.理解:(1)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2)如何理解情感评价为“诗性判断”。

(3)如何理解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关系。

3.应用:(1)举例说明把握情感的真诚高尚原则。

(2)举例说明形态创造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形式创造

1.记忆:艺术形式、形式创造和形式美。

2.理解:(1)文学史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两种不同理解。

(2)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3)形式美的独立价值。

第七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0分)

靠前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1.记忆:(1)文学类型分类的基础。

(2)现实主义文学、理想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

2.理解:(1)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象征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系统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理想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

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不同时期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

类型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

3.应用:(1)举例说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

学习的特点。

(2)结合实际分析和评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关于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1.背: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概念。

2.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小说的基本特征;剧本的基本特征;散文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理想形态(12分)

靠前节是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

1.记忆:(1)文本、外延、内在和陌生的概念。

(2)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2.理解:文学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3.应用:(1)举例说明文学演讲的内涵和特点。

(2)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内涵和特征。

(3)文学意蕴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典型文学

1.理解:典型理论的发展过程。

2.背:典型、特色、特色、典型环境等概念。

3.理解:恩格斯关于“在典型环境中真实再现典型人物”的论述。

4.应用:(1)把握文学的典型审美特征,并运用于作品分析。

(2)分析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意境

1.理解:中国古代意境的形成过程。

2.背:意境、虚实、韵味等概念。

3.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对意境分类的两种方法。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点。

第四节文学形象

1.记忆:符号、荒诞、审美意象等概念。

2.理解:(1)意象一词的四层含义。

(2)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意象的理论渊源。

(3)审美意象的分类依据和两种意象的内涵。

3.应用:举例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叙事作品(10分)

靠前节叙事定义

1.记忆:概念,如叙事学,叙事和事件。

2.理解:(1)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的分类依据。

(2)叙事的基本特征及其思想性。

(3)叙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在叙事作品中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内容

1.记忆:剧情、动作元素、角色、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等概念。

2.应用:(1)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剧情与事件的关系。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人物角色的双重性。

(3)简要分析作品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第三节叙事话语

1.背:课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时间顺序、时间距离、频率、视角等概念。

2.理解:(1)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2)叙事事件中各种叙事视角的特点。

3.使用时间顺序、持续时间和频率三个概念来分析叙事文本中的时间关系。

第四部分描述行动

1.理解:(1)叙述者和作者两个概念的区别。

(2)文本中叙述者声音的含义,区分不同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差异。

2.应用:分析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特征。

第十章抒情作品(10分)

靠前节歌词定义

1.死记硬背:抒情、抒情作品等概念。

2.理解:(1)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2)“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

(3)抒情作品的主要体裁和常见风格。

(4)文学抒情与一般情感宣泄的联系与区别。

3.应用:(1)结合实际情况:“抒情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一种特殊的反映。”

(2)举例说明抒情作品中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抒情作品的构成

1.理解:中外文论对诗与画的关系。

2.背谱:抒情内容、抒情话语、抒情作品的结构、节奏。

3.理解:(1)对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的理解是一种直接的融合关系。

(2)抒情作品真实性的内涵。

4.应用:(1)说明普遍话语和抒情话语的区别,以及抒情话语突出语言表达功能的方式。

(2)举例说明抒情作品中声音与情感的关系,景物与情感的关系。

第三节抒情方式

1.记忆:修辞,象征,抒情和其他概念的抒情话语。

2.理解:(1)抒情话语的各种修辞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2)各种抒情方式产生的艺术效果。

(3)主要抒情角色有哪些?

第十一章文风(10分)

靠前节风格概念

1.理解:关于风格理论的各种说法。

2.背:风格、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等概念。

3.理解:(1)评论“文如其人”、“文体为人”的观点。

(2)文风内涵。

4.应用:(1)举例说明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2)举例说明文体与话语情境的关系。

(3)举例说明风格特点。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1.背:文风,创作个性,日常个性。

2.理解:(1)如何充分理解文风的定义。

(2)文学风格对外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三节文体的类型和价值

1.记忆:简单风格、简单、丰富、风格、柔和、温和、严格和松弛的概念。

2.理解:(1)陈望道提出的八体特点。

(2)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文体与文化

1.背记: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体裁风格。

2.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文学流派的风格。

第十二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本质(12分)

靠前节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

1.记忆: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传媒、文化市场、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文学接受等概念。

2.理解:(1)理解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内涵、成因和影响。

(2)文学消费接受的思想性。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尝试描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文学接受的客体和主体

1.文学的认知属性。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的文化属性等概念。

2.理解:(1)文学接受者各种属性的内涵和完整性。

(2)文学接受者多样化需求的内涵和完整性。

第十三章文学接受过程(12分)

靠前节是文学接受的发生

1.记忆:期待视野、风格期待、形象期待和暗示期待。

2.理解:(1)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的内涵。

(2)接受情绪与阅读效果的关系。

(3)读者形成的隐性决定因素。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1.记忆:召唤概念,如结构、对错、反错。

2.理解:(1)“填入空”、“对话”、“兴趣”的提出者和主要内涵。

(2)理解“文学接受”只能在文学中有读者相伴

这种观点只能通过基于符号的想象来进行。

(3)文学接受过程中变异的主要条件和原因。

(4)文学接受是差异性和社会普遍性的统一。

3.应用:(1)结合具体作品和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相关论述,阐释文学接受的再创造。

(2)分析文学再创造的原因。

(3)分析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区。

(4)结合实际分析治疗挫折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关系。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1.记忆:共鸣、净化、理解、保持的概念。

2.理解:(1)文学接受中歌唱、净化和理解的区别与联系。

(2)产生共鸣的原因。

3.应用:(1)举例说明净化的具体性能。

(2)举例说明理解的特点。

(3)举例说明延迟在文学接受中的意义。

第十四章文学批评(12分)

靠前部分是文学批评的定义

1.背: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标准,历史观点,美学观点,思想标准,艺术标准。

2.理解:(1)文学批评的内涵和性质。

(2)文学批评的思想性。

3.应用: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来分析和批评某一文学现象。

第二部分是文学批评的模式

1.理解:中西文论讨论各种批评模式。

2.死记硬背:伦理批判、社会历史批判、审美批判、心理批判、语言批判、文化批判等概念。

3.理解:(1)伦理批评模式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2)审美批评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3)心理批评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类型。

(4)语言批评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文化批评模式的主要精神和特征。

第三,参考资料

1.童庆冰主编:《文学理论教程》(21世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08年。

2.刘安海、孙文贤:《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王先宇、孙文贤:《文学理论概论》(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四、试卷结构和题型

(a)测试类型

1.填空题(重点是基础知识)。(14分/每个空1分)

2.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每个小问题20分/2分)

3.名词解释(侧重基础理论)。(每个小问题25分/5分)

4.真假题(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简单说明原因)。(每个小问题15分/5分,判断2分,解释3分)

5.简答题(侧重基础理论)。(每个小问题40分/8分)

6.征文题(重点考查基础理论和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的综合能力;包括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评论或者对某一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36分/每道小题18分)。

总分150分。

(2)试卷难度比

容易题约占35%,一般题约占40%,难题约占25%。



湖南专升本最新资料领取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云南专升本

上一篇:2021年云南专升本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                  下一篇:2021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中药学专业考试大纲(试行)

湖南3+2 统招专升本

一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