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探索加强体系建设 积极做好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4-07-18

电子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围绕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构建以“四全”推动形成“四新”的网络思政工作新体系,不断提高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全要素融入,打造网络思政工作“新生态”。推动网络育人的体制机制、主体客体、内容供给等全要素入场,加强联通线上线下、打通课内课外、协同校内校外的网络思政建设。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格局。健全制度保障,出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将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价评优范围。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支持计划”“网络文化建设课题申报计划”“大数据精英培育计划”等,划拨专项资金对优秀的网络名师、网络平台、研究课题等给予大力支持。优化供需对接,每年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和网络素养集训营,引导学生从“知网、懂网”到“善于用网”。重视优秀网络原创内容创作,实施网络文化正能量精品培育计划。围绕开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关键节点,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节点,产出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的正能量作品,持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校2个公众号入选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联合公布的“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

全技术赋能,开辟网络育人应用“新场景”。将大数据技术广泛运用于学生工作中,夯实数据基座,建成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应用为王,建成基于师生一站式服务的智慧学工平台,集成29个应用、300余项功能,覆盖学生思想教育、课业学习、就业深造、学生资助、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生活保障等全场景应用。强化数据赋能,加强数据分析,构建精准化算法模型,实现异常行为的预测、预警。研发校园“微招聘”智能双向匹配推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学生对意向就业地域、单位类型、岗位类别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对意向学生的学业成绩、学历层次、综合能力等要求进行双向精准匹配,每年匹配就业岗位约1万个。构建智慧化的精准资助体系,采集学生在校消费数据、辅导员及同学日常评价等数据,涵盖4大类40余个小类,通过人工评价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度,近5年累计隐形资助学生6000余人次。

全媒体融合,构建网络精品传播“新格局”。强化全媒体传播,将育人功能作为网络宣传的首要功能,提高思政教育触达率,打造服务思政教育的全媒体融合矩阵。建立包括“两微、政务号、视频号、国际新媒体”在内的融媒体矩阵,实现网媒、掌媒、视媒、纸媒的立体化融合,以优质数字化传播平台聚集青年大学生。构建校院两级媒体平台融合联动机制,成立新媒体联盟,推进新媒体建设。18个校级媒体平台、400余个院级新媒体平台及网站全覆盖校内二级单位和学生组织,年均发布量达3.7万余条,年均总阅读量超过8亿次,总粉丝量超过320万。打通内容生产和平台传播的融合发展路径,采用“中央厨房”式的生产模式,一次采集素材,校院两级全媒体平台输出多元产品,毕业季MV《入海》《匆匆那年》全平台阅读量超6千万,原创视频《红色电波里的战地伉俪》总阅读量超700万。

全阵线育人,探索网络队伍建设“新模式”。实施网络名师工作室培育支持计划,鼓励在网络上和学生中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师担任网络名师,开通个人新媒体账号,“联网上线”贴近学生,目前已有3人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对网络名师开设的账号、发布的网络评论、创作的正能量作品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有效评价,基于学生的“网络偏好”画像向其推荐网络名师发布的内容,扩大网络名师影响力。建设辅导员网络育人平台,所有辅导员均开通网络平台账号,每年发表博文近万篇,将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依托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联盟、院级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平台。选拔学生骨干担任网络文明传播使者,开展网络文明行动,传播正能量。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着眼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依托学校大数据中心、未来媒体实验室等开展网络思政前瞻性研究,不断提升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以上内容来源于研招网:【电子科技大学探索加强体系建设 积极做好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如需了解更多考研内容(招生政策、考试大纲、历年真题、招生简章、调剂信息、专业课考试重点,择校分析指导,以及院校录取人数、复试比例、复试权重等信息),可以在线咨询老师了解!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电子科技大学探索加强体系建设 积极做好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

上一篇:从文学出发 与大师对话——鲁东大学探索育人新路径                  下一篇: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助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