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简介(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08-0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研究生导师简介,以及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考研培训报名

本文目录一览:

81.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音乐考研/浙江音乐学院考研/音乐学考研/优塔教育

王同

王同,男,中国音乐史学家,教授,音乐与舞蹈学(中国音乐史)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会视唱练耳教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教授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等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并著有《实用视唱练耳教程》等专著及教材4部,完成省级以上教改和科研课题5项。

杨九华

杨九华,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以出色的成绩获得留学基金,并考取世界著名音乐学府——德国科隆音乐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kln),通过理性和睿智的学习,于1997年获小提琴硕士学位。20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2003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德研究,以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文献史料为据,围绕相关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考察。200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杨九华创建了西方音乐史精品课程网。1996年,杨九华便开始参与学术研讨活动,期间多次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更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进行半年的学术调研工作。

朱宁宁

朱宁宁,女,博士、教授,西方音乐史、钢琴演奏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钢琴教学领域,尤其对当代西方音乐学理论、代表作曲家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等。指导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孟凡玉

孟凡玉,男,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学、视唱练耳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现任教于浙江音乐学院。2009年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曾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08、2009连续2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曾获“李叔同艺术成就奖”。

林林

林林,男,研究生导师,教授,任中国满族音乐舞蹈研究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代表性论文有:《浅谈中国传统七声“音阶” 》(《中国音乐》2004年第一期);《浅析辽宁鼓乐“汉曲”与唐代大曲的关系》(《乐府新声》2004年第一期);《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东北与中原音乐文化交流(《乐府新声》2005年第四期);《辽宁鼓乐汉曲的艺术特征》(《乐府新声》2006年第二期);《辽宁鼓乐汉曲的艺术特征》(乐府新声2006年第一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新视点》(《双年文录——音乐传播与资源共享探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记2004沈阳音乐学院音乐作品比赛(民族器乐)(《乐府新声》2004年第4期)等。专著《音乐审美(欣赏)教程》(合著,2007年人民出版社)。目前承担课题《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音乐研究》、文化部科研项目《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副主编)。

南鸿雁

南鸿雁,女,民族音乐学家,博士,教授,音乐与舞蹈学(民族音乐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宗教音乐、说唱音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薛罗军

薛罗军,男,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博士。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199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音乐学专业)硕士、日本大阪大学文学(艺术学)博士。亚洲艺术教育学会秘书长,日本节奏协会理事。先后供职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媒体教育开发中心、大阪大学文学部、神户女学院大学、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部、台湾成功大学等,代表作有《亚洲的音乐和文化》、《侗族音乐文化的静态和动态》等。

洪艳

洪艳,女,土家族,民族女高音,艺术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第三期人才梯队成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文化部文化科学艺术研究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等多项,在音乐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获省级人才基金奖励多项。曾获中国星全国声乐比赛演唱金奖,获得中国畲族山歌大赛“中国民歌王”称号,演唱的作品曾获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连续四次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奖”,所培养的学生获得全国比赛演唱金奖,个人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声乐表演教学。

汪洋

汪洋,男,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原湖州师范学院院长,湖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其出版专著、词典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14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7项,获教育部、省市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先后被评选为湖州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称号、浙江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暨五星级教师称号等。

秦序

秦序,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生。在昆明长大,曾任职工厂和云南省歌舞团。198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李纯一先生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编著有《中国音乐史》、《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等论著,有论文集《一苇凌波》。曾参与国家艺术科研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任执行副总主编和分卷主编。近年也参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我国申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评审专家,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任执行副主编。

温和

温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建设项目“生态音乐学团队”特聘专家。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同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公派博士后留学资格派赴德国。

杨成秀

杨成秀,音乐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论北宋雅乐乐论的撰述类型与撰述语境》《礼乐相须为用:北宋吉礼用乐变迁中的礼乐观念》 《范镇雅乐观研究》等十余篇,参编《宋代音乐文化研究文论集》《中国历代乐论 · 宋代卷》等。

姚亚平

姚亚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人。现受聘于浙江音乐学院,担任音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留校任教,担任和声等技术理论课程。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先后师从黄晓和、于润洋攻读西方音乐史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并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教研室任教,先后担任音乐学系副系主任,科研处长,中国西方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在西方音乐史研究方面,比较注重观念史和思想史,著有《西方音乐的观念》、《复调的产生》、《性别焦虑与冲突》等专著。

李鹏程

李鹏程,副教授、青年作曲人、策划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成才之路”全国音乐创作研习班成员。中国文化艺术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大众文艺振兴先进个人、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一级音乐人、河北省委宣传部“燕赵文化之星工程”人选、公开发表音乐作品一百余首,三十余次获奖。曾策划多部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籍、参与策划十余次全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

瞿枫

瞿枫,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西方音乐史博士。分别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研究和音乐文献翻译工作。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博士论文《舒伯特“晚期风格”研究:1827-1828》,同时担任校内外三十余场学术讲座的翻译工作,并完成三十余万字的学术译著《19世纪钢琴音乐》。曾在《音乐研究》、《音乐艺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等音乐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曾多次参加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2015年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参加“2015·杭州·西方音乐学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2013年10月参加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尼伯龙根指环》多学科专题论坛,2013年9月参加在沈阳音乐学院召开的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

夏滟洲

夏滟洲,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8年10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评审专家。本科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博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自1992年起,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

王瑞

王瑞,男,教授。1969年1月出生,汉族,籍贯安徽合肥,全日制研究生,文学博士,研究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现任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目前共管院有硕士生导师37人 这个很难把所有导师的简介都发上来 望见谅

张之沧,(1948年--),男,江苏邳县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专业:科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1973年入南京大学学习,1978年进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79年考取南大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继续留系任教。1984年从师吉林大学哲学系舒炜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成为全国第一位科技哲学博士,同年回南大哲学系任职。1987年起担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2月—1991年2月赴美国加州,Pomona大学哲学系进修,研究方向:科技哲学。1993年5月—7月赴美国Hastings Center 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从事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的研究工作。1993年任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场有学会南京秘书处秘书长。1997年调厦门大学哲学系任职,1998年9月调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同时被聘为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哲学,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科学哲学。出版的主要论著、译著有:《重建与优选》、《地球理论的随笔》、《科学:人的游戏》、《揭开科学的奥秘》、《人的深层本质》、《科学哲学原理》、《科学发展机制论》、《人性与伦理》、《艺术与真理》(1999)、《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开放的社会与思想》、《从马克思到德里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等12部,合作著作有:《现代西方哲学》、《科学认识论》、《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方法论》等10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有45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承担过国家“九五”规划项目“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以及其他省部级社科项目共11项;获得优秀科研奖12项,其中《生物进化中的偶然性》、《人性与伦理》两项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生命实在论》获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艺术与真理》获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二等奖,《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东南大学科研优秀先进个人;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学人一等奖。

王小锡,男,1951年11月生,江苏溧阳人。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经济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政府“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点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南京师大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主编。

王跃,1959年1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1982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北京师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讲授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等课程,讲课对象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先后承担了江苏省政府“九五”社科规划课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课题:“经济较发达地区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政关系完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主要代表作是:《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个人专著)、《解放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个人专著)、《毛泽东研究全书——著作卷》(主编、合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意识变迁趋势》(论文)等。获得江苏省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

孙建社,1953年1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共运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共运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南京市工人运动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国际共运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我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主持并完成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21世纪高师思政专业教改项目》各1项。参与了国家社科项目“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和江苏省“八五”社科项目“列宁国际政治思想研究”的项目研究。目前主持承担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1 世纪初中美关系与中国国际环境”。近年来撰写专著《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1部,主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和《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部教材,发表《亚太大国“伙伴关系”的互动性和不对称性》、《世纪之交对我国安全环境的思考》、《试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联合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南沙群岛的主权纷争与发展趋势》、《略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影响中美关系四大因素》等20多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7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篇。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奖”,2000年获江苏省教学优秀秀成果二等奖。

刘云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8月生,江苏省丹阳市人。 1973年1月——1977年8月在丹阳市豆庄铝制品厂工作;1977年9月——1980年7月在丹阳市竹林中学任教;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1984年9月——1986年8月任南京师大政教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委员;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进修伦理学研究生课程;1987年9月——至今,在南京师大工作,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伦理学课程组负责人、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专业课和公共课6门,已出版个人专著1部,两人合著3部,三人合著2部,主编、副主编8部,参著10部。在《江海学刊》、《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0余篇,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作为第一参加者承担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史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伦理学研究》和江苏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道德的框架体系研究》,另外,还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5项,南京师大校级课题5项,获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师大奖励8项。

王永贵,笔名王勇桂,1964年生,山东莒县人,法学博士,中共党员。1990—2003年在黑龙江省社科院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2004年调至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现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均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等。

曹孟勤,(1957年--),男,河北保定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所所长。从事专业:伦理学,自然哲学。研究方向: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现任中国环境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伦理学学会理事。 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哲学系,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调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任教。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万俊人教授,2004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作为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自2001年起担任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主要论著与译著8部,主要代表作:《人性与自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学术月刊》、《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学术界》全文转载;承担过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厅级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孙迎光,男,1959年生,江苏南京市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三部:《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形象的德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二十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四部

谢世诚,1951年3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76年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1988年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全国太平天国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共党史学会、瞿秋白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政治的教学和研究。其中关于晚清吏治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论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晚清吏治问题之研究”,并参加其他多项项目。出版《金瓯悲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晚清道光、咸丰、同治朝吏治研究》、《民国山东生活志》及教材共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3次获国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真教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方向学术带头人,外国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主持人,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英美哲学。

王建华,1950年1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承担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科研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态势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先后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专著)、《市场、文化、价值与思想教育》(副主编)、《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主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二人合著)等著作4部;参编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等4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发表《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弘扬与培育人的主体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等论文30多篇。 近年来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俞良早,湖北武汉人,1951年7月生。1982年9月由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1998年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调南京师范大学工作,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省级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任全球化与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高兆明,男,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重点学科伦理学负责人,校重点研究机构“应用伦理学研究所”负责人。 曾进过工厂、插过队,做过医生。1980.1.南通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5.9.进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就读科学伦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88.4.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9.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就读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5.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并曾是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梯队培养对象。

延边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何云鹏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许元宪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吴东镐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尹茂国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李宝奇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金河禄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姜海顺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尹太顺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李海燕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金元哲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孟繁平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崔勋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韩村姬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许文契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孙抒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崔逢德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方今女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全哲山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南极星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49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副教授16,硕士学位者16人。本专业分别于1979名文学博士,现有在读研究生40人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分别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2人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奖;3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年来,承担国家“九五”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7多部,发表论文1000世界经济硕士生导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设于1998年,同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研究生17名。本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分布在师范学院朝文系的比较文学教研室和中国文学教研室,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助教1名,导师6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人。本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与朝鲜语言文学专业相辅相成,既有联系,又有自己的特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以中外文学之双边、多边比较(包括古代、近现代)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比较为研究方向。

大学生导师简介怎么写

导师个人简介(模板) 个人简介 ×××,男,汉族,1972年10月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学院××(职务)。 学习及工作经历(从大学阶段开始填写) 1995.7~2000.9 ××大学××学院教师,××教研室主任 1991.9~1995.7 ××大学××学院××专业学习,获××学学士学位 学校及社会兼职 中国化学会会员、浙江省化学会理事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 承担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来源、时间、经费等)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1年,8万。 获得奖励奖项(限填5项,时间、奖项名称、颁奖单位、署名位次等) 2008年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省教育厅,第一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材料合成与制备》、《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 本科生课程:《配位化学》、《无机合成》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Email: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填10项,论文题目,期刊或会议名称,时间、署名次序等)

关于研究生导师简介和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内容来源于网络回答聚合,意为升本学子提供问答帮助,如有错误回答以及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研究生导师简介

上一篇:学科英语考研(学科英语考研国家线)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有哪些)